2008年9月28日星期日

兩則日本新聞

最近有兩則日本新聞很值得各位注視,先談「麻煩太郎」就任首相:恕我粗鄙,Aso-san is yet another same old ass (麻生不過又是另一位「老屎忽」),自八十年代末資產泡沬爆破後,自民黨一直帶領日本人走向慢性自殺:例如實行零利率(令負債沉重的企業避過破產危機),興建使用量極低的基建(對建築商利益輸送),拒絕外國資金收購本國企業(例如 TCI 欲增持 J-Power 被拒)等。小泉純一郎是唯一的例外,他敢於推行改革,最成功一役是把日本郵政民營化,所以他是「泡沬爆破」後任期最長的首相。最近他宣佈放棄角逐眾議院議席,將完全退出政壇;遺憾的是,小泉的改革精神極可能也隨着他的引退而告終。「老屎忽」回朝,固有的既得利益者(例如農民,地產界等生產力極低的行業)可以繼續向政府伸手拿錢;如今日本國債總額已是國民生產總值的 177.6%(2007 年統計,眾工業國中最嚴重),為了還債,政府可能要被迫加稅。然而縱使政策連番失誤,日本人仍不肯把自民黨趕下台;因此日本當今的困局,可謂日本人咎由自取的。然而,從另一則新聞可以看到日本不是沒有希望的。

日本的金融機構,在最近兩星期的金融海嘯中成為大贏家:野村証劵收購雷曼的亞洲業務,三菱 UFJ 集團入股摩根史丹利,而三井住友與瑞穗據報亦會分別入股高盛與美林。八十年代末的資產泡沬震撼日本金融界:山一證券與長期信用銀行先後倒閉,其他銀行也紛紛重組或合併。日本金融界花了差不多二十年清理不良資產,到近年才初見成效,加上作風保守,很少參與如 CDS (違約掉期合約)的高風險業務。等到金融海嘯出現,日本金融界頓時成為實力最宏厚的買家,可以低價買入華爾街大行。因此,肯徹底改革,才能死裏逃生;金融界做得到,但政界花了二十年仍然原地踏步,怪不得由木村托哉主演的電視劇 CHANGE 成為今年的話題作了。Japan, are you ready for the CHANGE?

2008年9月14日星期日

「國人重視人權」?

筆者有位同事,最近兩三個月需要在深圳辦事處上班。每次出發上深圳前,她都會替深圳同事到藥房買嬰兒奶粉(當然,是在香港的藥房買的)。自從 2004 年「大頭娃娃」事件後,很多內地人都喜歡在港購買奶粉;今年的三鹿奶粉」事件, 許多人再度批評官員與商人草菅人命,但我希望再看得深一點,探究事件背後所代表的思維。

嬰兒是國家未來的棟樑,不管國家的國力是強是弱,理應盡可能投放資源,盼望他們能茁壯成長,試問如果國家的嬰兒不能長大成人,國家還有希望嗎?在中國,還加入「計劃生育」的限制:除非情況特殊,大部份中國家庭只能有一個小孩;獨生子女,父母自然視他/她如珠如寶。然而,因應這些獨生子女的成長而生產出來的奶粉,竟然是有毒的!而檢測官員明知奶粉有問題,卻沒有即時通知公眾和勒令回收;事後衞生部官員接受訪問時,竟呼籲受害家長要「理性一點」!筆者想起汶川地震時,余秋雨就「豆腐渣」校舍倒塌發表《含淚勸告請願災民》,勸籲家長們在追究責任時要「識大體」。換着你們就是這些受害家長,在看到這些官員或文人的嘴噞時,你懂理性識大體嗎?

在其他國家,如校舍的公眾建築通常都會築得較堅固,因為在自然災害時,校舍會變成災民的庇護中心。然而在中國,建築校舍竟可以偷工減料,而且從規畫到施工到檢測,可以完全沒有人認為偷工減料是不對的。政府聲稱「生存權就是最大的人權」,但回首再看,類似毒奶粉的事件在中國可說是家常便飯:私營煤礦的意外,山西黑窯奴工,多不勝數的拐帶兒童案等;中國人是否重視他人的生存權,人家心知吧!西方政府時常批評中國政府忽視人權,看來只對了一半:如果中國人根本是忽視人權的話,政府無論做多少功夫也是徒然的。

到底一個以「五千年文明」自居的民族可以變成那樣喪盡天良呢?筆者也希望繼續探索。

2008年9月10日星期三

一念之間

今天是科學界的大日子,在瑞士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CERN),將會進行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實驗模擬宇宙大爆炸。雖然今次所引發的大爆炸」的規模,比一顆原子還要少,但相信這次實驗在科學界甚至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性,與當年複製羊多利」不相伯仲。由複製技術衍生出來的研究,引發一連串道德倫理的討論;雖然現在仍未知是次大爆炸」實驗會否引起相同的討論,但我從以聯想起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談及的「第二次衝擊(セカンドインパクト / Second Impact)」

動畫中赤木律子曽說:「人類曽經找到了神,並希望把祂據為己有,結果卻遭到報應」(第23集);一批科學家在南極喚醒了人類的始祖阿當,並打算做實驗研究他,但科學家不慎弄傷了阿當,引發一次史無前例的大爆炸;威力之大,溶解了南極所有冰塊,引發海嘯令地球一半人口消失,地軸的傾斜度亦改變了,令日本沒有冬季。接着故事的發展,大家也很熟悉吧。

回想聖經創世紀,在伊甸園中央有一株知識之樹,上帝曾吩咐阿當與夏娃不要吃這株樹上的果子,但結果他們都吃了,因而被逐出伊甸園。最吊詭的,是為何這株長着禁果的樹叫做知識之樹呢?有知識不應是件好事嗎?有人說,知識如武器般,本身沒有好壞的,最重要的是使用者的一念之間:刀,可以殺人,也可以救人,知識也是一樣。關於科學倫理的討論是永無止境的,就讓我們留心做每件事之前的一念之間,世界將會因我們而改變。

2008年9月8日星期一

文化沙漠

剛讀完《冷靜與熱情之間》,但筆者不打算在此寫書評,想談的反而是買書的過程。

筆者由中學時代開始學習日語,至今的語言能力已達到「四級試」中的第二級了(其實可以考第一級的,但我懶得去考)。漸漸地,開始喜歡看日語書籍,特別是軟皮書 Paperback:日本人的通勤時間可謂世界之冠,每天早上,火車車廂內總是擠滿上班一族 Salaryman,而且單程通勤時間往往要兩三小時,上班一族淪為人肉沙丁魚;日本的軟皮書」就是針對這班通勤一族了:面積小,又輕身,單手翻書完全不是問題,最適合在火車內閱讀。

香港有不少賣日語書的地方,但筆者最喜歡的並不是最大家的旭屋書店,而是在尖沙咀的 Tomato Books(最初在力寶太陽廣場,最近搬到新落成的文遜大廈),因為它是少數有賣日語二手書的地方(另一家「寫樂堂」在銅鑼灣,但筆者嫌店內書籍太雜亂,因此很少去)。《冷靜與熱情之間》就是在 Tomato Books 買的二手書,兩本書共只花了 $44,非常便宜。

不可不知,這些日語二手書可是店主從日本進口來港的,扣除運費,店主賣二手書的毛利可謂微不足道;雖然 Tomato Books 也有賣一手書刊,但保守估計賣二手書的地方也佔了四成。試問一般香港的「生意人」,會不會在自己的店舖內,花四成的空間賣一些不能賺大錢的東西呢?而且 Tomato Books 可是開設在尖沙咀鬧市中一幢剛建成的商廈內,樓上是高級服務型公寓 Sharma 呢!相信 Tomato Books 要付的租金不少。而且在香港,有能力讀日語書籍(漫畫除外)的人有多少呢?據 2001 年的統計數字,在港日本人約有一萬四千人,而達一級或二級日語能力的香港人,相信不足一萬人;換言之,日語二手書在香港的潛在顧客非常少,但我們竟然可以在香港鬧市中找到兩家賣日語二手書的地方(而且是不同老闆的),真的太不可思議了。

其實,香港也有賣中英文二手書籍的地方,詳情請看《讀書好》的介紹,但仔細一看,這些賣二手的地方,不是設在舊式唐樓,便是開在偏遠的地方。我們聲稱自己是「國際城市」,但為何在我們市中心高價地段找到的二手書局,賣的不是中文書,又不是英文書,竟然是只有二三萬人懂看的日文書呢?香港人除了覺得羞愧之外,還有什麼可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