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嚴島神社的鳥居 |
上回講過,平氏是武士出身的家族;平忠盛在世時,曾屢次替朝廷擊退在瀨戶內海為患的海盜,立下不少戰功。此外,他在替鳥羽上皇打理肥前國(九州佐賀縣)的莊園時,假傳上皇的口令,要沒收當時設在福岡,掌管對外貿易的大宰府之權力。由此,平氏家族獲得豐厚收入;忠盛將這筆財富,視為贏取更高官位的資金。在死前五年,他官位至正四位上,為武家中之首。
然而當時的朝廷,奉行類似明治維新前的鎖國政策,遣唐使制度早被廢除,日本與宋朝中國的商貿交流亦大幅縮減。平清盛與忠盛的理想,是擴大對外貿易,增加百姓收入。但試想想:當時的政府首都在京都,而商貿港口在福岡;今天即使有了山陽新幹線,乘坐最快的列車也要花兩個多小時才可抵達,更遑論九百年前的情況。加上朝廷不重視發展貿易,窒礙了社會階層間的溝通與流動。要實現理想,必先要解決這些瓶頸。
有了上述的背景,難怪平清盛在保元之亂後,希望借信西之力,推動發展貿易。但一場平治之亂,幾乎葬送了平清盛的心血;幸而他看穿了源義朝一方的弱點,成功營救被幽禁的後白河上皇與二條天皇,並將源義朝的軍隊引到預先設下埋伏的地方,並將之擊潰。源義朝戰敗後落荒而逃,結果在尾張國(名古屋附近)被部下出賣而慘死。
平氏大獲全勝後,清盛在翌年升至參議,獲准進入朝廷議政。清盛充份利用這個契機,實踐他的貿易新路線圖:從外國來的大型商船,無需先停泊在福岡,可以直接駛入瀨戶內海,最後在京都附近的福原(現今的神戶)上落貨品。但要打開這個航道,需要挖深海床與建避風港,即使是今時今日,都是龐大的工程。有傳他為求某項工事能在一天內完工,竟然張開手上的扇跳舞,把即將西沉的太陽招回來。另外,他在內海的中央興建一座宏大的神社,讓家族與船家祈福風調雨順;這就是日本三景之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嚴島神社。
然而要突破官僚們的守舊思維,要國家開放大門通商,是項艱巨的任務;即使是位極人臣的平清盛,亦體會到朝廷內無窮的阻力。在50歲時,他獲任命為太政大臣,官位雖高,卻是沒有實權。清盛深知仕官之途快將告終,於是一舉推拔族人與親信進入權力核心,鞏固平氏在朝廷的影響力,然後在三個月後辭官。翌年,清盛突然病倒,不省人事,消息震動朝野;正當各方議論紛紛之際,清盛又奇跡地迅速康復。不久,清盛出家,法號淨海,並吩咐嫡子重盛處理族中事務,然後隻身離開京都,遷往福原。除了親身監督工程進度之外,清盛更希望籍此遠離朝廷的壓迫感。
在1170年,福原的港口初步落成,平清盛還安排宋朝使節晉見後白河法皇,是日本皇室首次接見外國人。宋室與日本隨後交換國書,正式締結邦交。然而自此之後,清盛與朝廷的衝突越演越烈。到了1180年,為求進一步顯示國家對外開放的決心,清盛更不理族人反對,強行把整個皇室搬到福原,籍以清君側。如此無視君主的野蠻行為,觸發散居全國各地的源氏遺族分頭起事;皇室以局勢有變為由,在半年後回到京都,清盛最終壯志未酬。
翌年閏二月四日,平清盛在得力助手平盛國的家中去世,享年64歲。不消兩年後,源義仲(源義朝之侄兒,源賴朝之堂弟)的軍隊迫近京都,兵臨城下之際,平氏舉家西遷。當年由清盛一手打造的福原,也無辜地被卷入這場戰亂中,損毁嚴重。再兩年後,平氏家族在海戰中被源義經(源賴朝之異母弟)的水軍重重包圍,走投無路,全族人最後投海自盡,場面悲壯。平清盛的理想,最終也隨之而灰飛煙滅。
然而,嚴島神社與福原港(神戶港)在日本歷史的地位,並未因為平家的滅亡而受影響。日本進入鎌倉幕府時代之後,各方豪強都積極投放資源,保養嚴島神社。至於福原港,雖則日漸被福岡搶回不少的進出口業務,但仍然是重要的貨品樞紐。到了1858年,日本與美國簽訂修好通商條約,日方設立四個港口,開放門戶與美方通商;其中一個海港,就是神戶。時至今日,神戶仍然是主要的運輸港。從現代人的角度,不能不對平清盛的眼光有所讚嘆。
(《平清盛》雜談-四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