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皇裕仁對麥克亞瑟]聲稱,整體上日本人民的教育水準不高,缺乏宗教意識 ... [日皇]向麥帥坦承,日本人像小孩,不夠鎮定與盲從,一向只會模仿外國榜樣。(近兩三星期忙得連思考的時間也欠奉,敬請原諒)
賀柏特·畢克斯《裕仁天皇》第 526 頁,臺灣時報出版
成龍博士在博鰲論壇上的偉論,引起的爭論至今仍未休止。最令筆者感到奇妙的是,在西方社會,明星偶像通常都是維護弱勢社群權益的先鋒,例如美亞花露 (Mia Farrow) 呼籲全球關注達爾富爾 (Darfur) 地區的人權問題,U2 主音 Bono 則支援非洲地區對抗貧窮與艾滋病;但來自東方的成龍博士,卻做去與他們相反的事情。生於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詩人吉卜林 (Rudyard Kipling) 曾有一句明言: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 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 (東方就是東方,西方就是西方,雙方永不能相遇),也是不無道理的。
話說回頭,博士認為「中國人還是需要被管的」,聽下來就似一位大家長,覺得自己的子女永遠都長不大,總需要自己插手管管。其實類似的言論,我們已經聽得太多了,例如多年前吳邦國曾說「香港特區的管治權來自中央的授予,中央給多少特區就有多少」,活像爸爸對孩子說,我給多少零錢,你就能花多少錢云云。其實不僅是中國,即使是經歷過明治維新,在表面上脫亞入歐的日本,其最高統治者裕仁天皇,也是當自己的子民是小孩子般管教的。不錯,整個東方式的人倫關係,是不講求平等的:儒學提倡的五倫中,君臣與父子是最不講平等的,夫妻與兄弟也因受諸多世俗的制約,想平等一點也不行;而最能體現平等的朋友關係,竟然被排在最後。難怪一些讀滿了「番書」的國人,總覺得自己想做任何事都受到許多掣肘,覺得很不自由。
相反地,追求平等的權力與義務,是西方社會的傳統,早於 1215 年(南宋嘉定八年),英格蘭人便制訂了《大憲章》(Magna Carta),要求王室放棄部分權力,接受王權受法律的限制。在東方人眼中,此舉可謂大逆不道;但主張平等的西方人,卻認為保障臣民的權益,是國王的天職,也最能確認國王權力的正當性 (legitimacy of authority)。當然,五倫關係在西方一樣存在,但西方人認為,小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成年之後,大家便是對等了,以後我自己可以判斷是非,不需長輩們說三道四,長輩做錯了事,後輩更會勇於彈劾他們。最極端的例子,是西方某些年輕人在成年後,當父親只是一位朋友,而父親也樂乎接受,認為此舉是孩子成長的證明。簡單來說,西方文化所追求的,就是一種自立的精神,從這份自立精神,衍生出自由、人權、法治、民主等的價值觀。因此在西方人眼中,東方人從不抗拒強權,面對壓迫也只會逆來順受,如同小孩一樣,是一群沒有獨立自主能力的民族;魯迅先生經常在著作中點出的「中國病」,正正就是這種心態。
雖然坊間許多人批評博士的意見,但平心而論,筆者認為他說出了殘酷的事實。現今的西方人,普遍以為東方社會只要推行政制民主改革就能富強起來,但從以上的觀察,看來這都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當然,筆者不會替任何強權者背書,但那些崇尚民主法治的東方人,如果沒有意識到東方人沒有自立精神,從而想辦法扭轉這個局面的話,他們即使再怎樣地抗爭都是徒然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