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香港不需要通識教育的主要原因——潘朵拉的盒子打開後,年輕躁動的血液和腦漿是不會容許任何人跟學生們說,香港這個世界的學校,大部分地方都只不過 希望你們乖乖的接收,不要直接而又積極地思考,不要考慮什麼叫做發展空間。因為學生不羈的天空下有很多「危險」,在成人世界中,尤其是成人要負責你們的安 全、前途、未來等等跟他們的「生活」其實很大關係的東西的時候,他們只希望你們在他們認為安全的範圍中學習如何「創新」、如何「獨立思考」、如何「理解世 界」。別玩了,好不好?學校,尤其是名校,要提供的只不過是一個場所,一個要令你們乖乖地上大學的地方,你跟他來真的,去談理念的根本問題?
健吾《名校的中七》,刊於《明報》,2009 年 10 月 12 日
我參與的義工大使計畫,在週末有大型的活動:我們與來自十多家中學,超過二百位學生義工,一起參觀醫院,並由護士長講解精神健康的基礎知識。在開始活動前,學生都要填一份問卷,主講的護士長一再強調,問卷是讓他們瞭解學生對精神健康有多少認識,在完成計畫後,學生會再填一次相同的問卷,以評估計畫成效。誰知這班學生接過問卷後,即時反應竟然是與同輩討論怎樣回答問題,遲遲也不肯交回問卷。我們唯有在旁對學生說,畢竟他們還是首次接觸精神健康,他們對此毫無認識,是十分正常的;這份問卷,只須按自己所知的多寡,如實作答便行了,毋須太在意答錯問題。這時,學生才能停止討論,放鬆地填問卷。這小小的一幕,反映了香港教育(甚至社會)的怪現象。
上述的舉動,也許是學生把問卷與試卷混淆了:試卷是評估考生能力,有預設的答案;但問卷卻沒有(甚至是不能)預設答案,回應者說「我不懂」不單不會被責罰的,還能讓機構作適當調整;然而,回應者不老實作答的話,整個工夫只會是白費,因此學生的舉動,實在有可能誤導主辦者。他們之所以不肯回答問卷,無非是假設它有預設的「標準答案」,既然大家都害怕答錯,便跟其他同學討論,務求大家都能拿高分。諷剌的是,他們正就是新高中學制裏,首批修讀所謂「通識科」的學生;然而,在真正的「通識」精神下,學生不能介意答案是對還是錯,因為所謂的對與錯,只是反映某些社群的價值觀,而價值觀卻可不停轉變,學生要大膽嘗試,才能創立新的價值觀。然而,假若這班學生,連面對一份簡單直接的問卷時,都如此地緊張自己答對還是答錯的時侯,難怪當年教育局要把「求學不是求分數」的電視廣告抽起了。一班依舊迷醉「標準答案」的學生,在畢業後能通到多少的識,實在很難寄以厚望;以上的觀察,恐怕僅是冰山一角。
健吾筆下的「安全範圍」,正就是現今「通識科」以至香港未來發展的金剛箍:所謂的安全範圍,是當權者畫出來的;但假若我們社會那班未來的主人翁,都是因循地用「標準答案」回答一切問題的話,這個社會是創新還是守舊,明眼人一定會知道的。從以上的文筆推測,也許健吾已經預視了最近推出的政改方案,只會讓民主在「安全範圍」內發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