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妄稱民主是完美或全能的;事實上,有人說民主是最糟糕的統治模式,只是別的都比它更差勁。
邱吉爾,1947年11月11日在下議院的發言
最近參加了一個培訓課程,鍜練我們項目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 的技能;課程的導師,是位來自澳洲的洋人。課程裏,大家討論了管理項目的種種難處,其中一個,最令這位洋人感到有趣:在決策時,我們常常以為多數人贊同的建議就是最好的,但事後,大家往往會發覺事與願違。他問我們,尋求共識與完成項目,哪一個較重要,我們自然答是後者;他隨後說,任何決議的方式,都僅僅是一種工具,要達成目標,做領袖的難免要在某些關口上果斷一點。如在數年前有看過《飛黃騰達》(The Apprentice) 的話,相信都可領悟到這一點。何時要獨裁,何時要民主,全靠參與者的一念之間,沒可能有一套完整的指引可供人跟從。
任何決策的形式,總有其長短之處,講求共識的民主模式,自然不能例外。然而不知何解,一談到「民主」一詞,不少數都會給它戴上光環,並認為它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精神價值(甚至某個鄰近的極權國家,也自稱為「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筆者並非評價民主是好是壞,只是認為以上的例子,清楚顯示民主政制存在局限,令某些大家都贊同的政策,不但不能造福人民,反而會危害社會。剛剛以失敗告終的氣侯變化峰會,便是個好例子:排放溫室氣體,大家都清楚是要制止的,但談到各國要承擔多少責任時,大家都躊躇起來。排放量較多的工業國,非常清楚要落實減排的話,必然要付出龐大的代價,一旦國民不滿意的話,那些民選的政府都會隨時跨台;持續下去的話,氣侯變化只會無法逆轉。因此,假如某些民主的信徒,不明白民主只是幫助大家尋求答案的機制,本身並不是解決問題的答案的話,筆者只能夠說,那只是對民主的迷信與幻想。相反,我們瞭解民主的本質,就能像那位洋人的見解般,突破機制上的局限,切實地完成艱鉅但對大家有裨益的項目。
回到當今對政改的爭拗,那些支持民主的人仕,似乎也沒有告訴我們一項重要的東西:我們究竟是為了什麼,非要推行一人一票的民主政制不可呢?民主的政制,與社會的福祉,哪個較為重要呢?如果是後者的話,前者又怎樣能配合呢?追求民主,若只講求一腔熱血,而不冷靜思考這些問題的話,我們作為選民,又能否安心地投票給他們呢?他們一旦能上台執政的話,又能交到什麼的功課呢?僅是流於形式的民主政制,又是否社會願意看見的呢?
民主,是為了什麼?要是連討論都欠奉的話,這個社會究竟在搞什麼呢?
(註:整個月都忙得透不過氣,來到週六才能稍為停下來寫文,敬請原諒。)
民主,是為了什麼?要是連討論都欠奉的話,這個社會究竟在搞什麼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