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0日星期一

愈思,反而愈危?

想走出你控制的領域
卻走進你安排的戰局
我沒有堅強的防備
也沒有後路可以退
(取自王菲的《棋子》)
曾經貴為全球最高薪央行總裁的任志剛先生,在新推出的著作《居安思危》透露,「香港政局的發展,正在蠶食領導人對香港的信心,導致中國避免過分倚賴香港,作為內地進行國際金融中心活動的地方,他認為若然如此,將十分可惜。」此言一出,隨即引起廣泛討論。人道是,當天下午股市急跌,也跟它扯上關係。

要麼他現在仍然是「任總」的話,他說每一句固然要顧及自己的本份;但既然他已經功成身退,我們姑且肯定以上都是他的真心話。作為本港財經以至政界的大人物,他大概是從香港的整體利益出發,才苦口婆心地寫出這番話。闊一點看,活躍於香港政商界的精英,普遍都有類近的想法。然而,他們對中港互不相任的解讀,似乎忽略了一個關鍵的要素。

回想改革開放初年,內地百廢待興,港人本着對故地的情懷,率先回鄉投資發展,積極參與建設。那時侯,港人的意見雖未必被照單全收,至少也受到尊重。有了由香港引進的人才與技術,令內地比其他共產國家更早實現市場經濟。來到今天,內地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固然,這是一眾國人的成就,但當初港人有份奠下的基石,實在功不可沒。

誰知一份《白皮書》,幾乎把以上的認識徹底顛倒。現在他們說,我們有好日子過,全賴他們的功勞,為將來的生計着想,我們最好喝敬酒而非罰酒云云。反之,我們對他們的貢獻,他們卻隻字不提,更遑論由他們導致、令我們受難的失誤(例如非典疫情)。他們屢屢勸諭我們要飲水思源,但他們是否刻意忘記,要麼沒有我們當年的接濟,他們早就完蛋嗎?對的,君子施恩莫望報,但要麼連多謝一聲都欠奉的話,難免會被人覺得沒有禮貌。敢問任先生之類那些極具生意頭腦的人,對着如此態度的人,你還會衷誠跟他合作嗎?

更糟的是,香港那些政經要員,似乎把香港視為內地實行國策的一個機關,要麼港人不懂好好配合,就莫怪他們另謀高就了,屆時,香港的地位將會岌岌可危。但白一點說,在他們眼中,香港對內地來說,彷彿只剩下單向及被利用的價值。試問,當香港處於一個任人擺佈的狀況時,屆時豈不會比現在更危險?

想到這裏,筆者不禁想起王菲的老歌《棋子》;歌曲雖跟政府完全扯不上關係,但內容竟然可以精準地形容現時的中港關係。諷制的是,當那些政經要員,都甘於淪為別人手上的棋子的話,筆者實在懷疑,他們是否打算自掘墳墓,把香港的前途葬送。

2014年6月23日星期一

愈見沉重的「世界盃」

四年前,筆者在世界盃舉行之際歐遊,然而回港後,對足球的興趣已經大減。因此來到今年,筆者連賽後精華也未必看。然而,作為全球盛事的話,依然值得談談。

首先,據彭博通訊社估算,今屆的開支已是上屆的三倍多,四年前的主辦國南非,至今只能賺回十份一的開支。雖則巴西的經濟近年大幅躍升,但要埋這張單仍然非常吃力;加上兩年後,里約熱內盧將主辦奧運,對公共財政肯定百上加斤,此消彼長之長,投放於國民福祉的資源自然減少。難怪愈來愈多當地人認為,世界盃對他們百害而無一利,這些不滿在漸漸累積之下,就變成了連串的示威與罷工。

另外,八年後的卡塔爾世界盃,接連爆出了負面報導。到最近,英國《週日泰晤士報》在專題報導中詳細羅列證據,指控主辦國賄賂執委會成員,左右選舉結果。在輿論與贊助商的壓力下,國際足協方才展開調查。本來,把世盃安排在人口只有二百萬的沙漠小國舉行,已經惹來眾多非議;如今,該國能否順利如願,變數愈來愈多。

對以上現象,坊間一般會這樣解讀:決賽週隊伍,自1982年西班牙一屆開該增加,到1998年法國一屆已達三十二支。相應的基建、保安等的費用大幅增加,只有極少數國家能負擔。為求收支平衡,唯有向贊助商大開綠燈,能有如此財力的,不外乎是那些屈指可數的巨企。如是者,一個龐大的利益輸送系統便形成了,引發以上的事件。

曾幾何時,能夠主辦奧運、世界盃等大型盛事,是一種無限的光榮,當地人民普遍都表示支持。但時移世易,縱使場內的汗水、歡呼、體育精神等等,今天仍然無損,但擺在競技場上的利益愈來愈大,令體育變成一盤生意;當推動體育發展的動力,由追求卓越轉移到純粹為了金錢時, 以往的一份純真,似乎已灰飛煙滅。

當然,站在運動員的角度,不管環境怎樣,他們的終極目標都是爭取錦標。然而,隨着牽涉的商業利益不斷膨脹,他們眼前的獎盃或金牌,彷彿愈見沉重。按此趨勢,場內與場外之間的矛盾,只會日益加深;敢問昔日創辦賽事的先賢,當前的局面是他們預計之內嗎?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2014年6月12日星期四

命運在重演?

假使閣下是三四十歲的話,總會有這種經驗:在小學或中學時代,某天同學突然跟你說,父母打算舉家移民,以後再不能跟你上學了。數月後,一夥兒相約某處大吃一頓,為他餞行,再齊集啟德機場,目送他跟家人離境。年幼時,我們不知道他們的父母為何選擇離鄉別井,到外地重新生活。漸漸長大後,才清楚他們的顧慮,就是主權移交。

九七過後,大家都相繼畢業,投身工作。某些移居海外的同學,眼見故地的情況不錯,於是回流發展;當然,亦有部份已經適應了異地的生活,正式告別香港。如今,不少同輩都有家室,甚至已經有小孩子;雖則不是大富大貴,但生活上總算過得去。

話題一轉,在事前毫無徵兆之下,國務院發表了《「一國兩制」白皮書》。箇中內容,各大媒體早有報導,筆者不再覆述,書中的描述是否有理據,留待各方評論好了。但筆者看過報導後,立時想起當年的父執輩:過渡期時的他們,與現時的我們,年紀相約,又有點兒事業,稍為幸運的少數,甚至已經超越了中產。然而,正當生活安穩之際,「北大人」的步步進迫,始終令大家放心不大;是去還是留,頃刻之間難以取捨。如今,長輩面對的兩難竟然在我們身上重現,實在是無比的諷刺。

想到這裏,筆者實在感到諦笑皆非:編製《白皮書》的班子,不就是把我們父母當年的恐懼,一五一十地寫出來嗎?說真的,即使你們不白紙黑字,我們其實都對你們背後藏了什麼尾巴,但現在你居然主動地露出來,屆時獲得的將會有廣泛的認同,還是一種「大石砸死蟹」的感覺呢?還不止,當初你們口口聲聲說,香港將會是收復臺灣的藍本,但從《白皮書》展示出來的模樣,會令對岸的人更為安心還是憂心呢?敢問天下之間,能夠有人傻到這個地步嗎?

平心而論,《白皮書》跟其他官式八股文一樣,都是用來討好領導層的工具。但所謂潑了出去的水,永遠無法收回,將來如何努力補救,我們也無法當成什麼都沒發生。從此,一切僅有的幻想都終告破滅,剩下來的,就是我們如何應對。筆者相信,一向務實的香港人,肯參與激烈抗爭的人一定不多;或許,愈來愈多我們這一輩的人,將會重演父母的命運,面臨重要的抉擇。

按:今週原本苦無話題,但拜《白皮書》所賜,只消數小時便寫好本篇,順勢提早刊出。六月二十三日再見。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2014年6月9日星期一

香港的民主荒誕劇(2014版)

去年底,政府啟動政改諮詢,不同派別的人,先後推出各種方案。然而,這邊廂各派別間鬧得哄哄之際,坊間的反應卻遠遠不及反國安法、國民教育、電視牌照等那般熱烈。

就此,筆者早前跟朋友討論,得出了這樣的解釋:過往的社會運動,旗幟鮮明、目標清晰、訴求簡單,要動員民眾取得共識不是難事。反之,談到政改,擺在抬上的方案已經有二三十個,即使是最頂尖的專家,要花時間與功夫逐一分析也非易事。這種玩意,向來搵食至上、政治冷感的香港人,肯定沒興趣做。

西方有句諺語:太多的選擇,與沒有選擇無異;以上的事例,正好作個佐證。當然,落實普選這個大議題,各人有不同看法實屬平常;但討論歸討論,最後大家都總要作個取捨,務求推出一個能獲最多人接受的方案吧。不要忘記,民主向來都是一場少數服從多數的遊戲,過份執着自己的想解,到頭來只會被認為曲高和寡。遺憾的是,要麼連這些所謂的賢達,也無法取得最大共識的話,試問市井之徒就可以嗎?四年前,筆者曾說過:「香港泛民陣營現時的處境,猶如風中殘燭般奄奄一息。然而在大難臨頭之際,他們不單無法凝聚出抵抗的勢力,還要無止境地搞『窩裏鬥』」;以上現象告訴各位,情況似乎變本加厲。

那邊廂,坊間冷待政改諮詢,箇中原因,筆者認為與港人的處世之道有關:只要為政者有本事,讓他們衣食無憂、有瓦遮頭、偶然有點娛樂的話,他們就絕少過問,為政者是怎樣產生出來的。當然,少數讀了多點兒書的人,要求自然是高一點,對容易分清是非的議題,他們都無懼挺身而出。但一談到什麼構思政治理念、建立民主制度等的東西,他們即使頭腦再靈敏,亦感到太過深奥。要麼連如此切身的議題,大家都可以敬而遠之的話,難怪各方如何用盡唇舌,都只是對牛彈琴而已。

不久,「和平佔中」將動員公眾,就三個政改方案投票。發起人宣稱,投票人數少於十萬的話,將會公開道歉,並慎重考慮去留。結果如果,日後自有分曉,但他們要用會這種方法來喚起公眾關注,彷彿反映他們已經江郎才盡。反起來,如斯的氣氛,最有利於那些渴望有龐大勢力能一錘定音的人。要麼這不是閣下的意願的話,接下來你要做什麼,無用筆者多言吧!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2014年6月4日星期三

忘記了,就好嗎?

讀者要麼已是人父或人母,相信應該有這種經驗:有時,幼童會不斷吵着,要父母滿足他們的渴求。為求令他們收口,父母通常會用別的東西,分散他們的注意力。不久,他們就把原先想要的東西都忘記了,家長隨之鬆一口氣。但到他們開始入學時,家長一旦發覺子女在轉瞬間,就把課堂上的所學忘記的話,又會顯得十分焦慮。白一點說,子女要記得的,都是父母認為值得記的事而已。

誰是誰非,不是筆者探討的重點。但天下間的父母,總要面對一種兩難:子女記性較弱,自然較為聽從你的指點,但他朝長大後,幹活能力難免較遜色。反之,子女記性好,學業成績固然會較卓越,但你想向他們指指點點,就變得較困難。

觀乎身邊家長對子女教育之重視,筆者相信他們大部份都寧可選擇後者。通常,此類孩子都會較為自律、學習能力亦較高,家長可大為放心。然而,正因為他們有頭腦,要麼你打算佔他們便宜、或是向他們撒謊,你可別奢望可以胡混過關。當然,你無計可施的話,還可以趁他們還是黃毛小子,迫他們向你就範;然而,你走到這一步的話,彼此的關係肯定會受損。

當然,筆者相信大部分的家長,都不打算走到這一步。不想大家鬧翻,父母最佳的策略就是一句四字真言:以身作則。別忘記,你自己就是孩子最方便的學習對象,你的日常所為,遠遠勝於書本上的教誨。不明白這條道理的,在管教孩子時遲早會碰壁。

然而,把以上的共識由小小的家庭搬到大大的國家,落差之巨大即時可見:某些令統治者尷尬的事,他們恨不得要你盡早忘記。為轉移你的視線,他們會不停地隱惡揚言,要。他們不停地灌輸大家要做好人,但那邊廂卻壞事做盡。最後,你打算揭露他們的所為,他們就毫不猶豫地打壓你。

撇開什麼法治、人權等的考慮,能夠符合他們心意的,必然是記性差的人。好了,就如他們如願吧;那樣,面對似是而非的事物,人民會冷靜分析、尋求真相,抑或人云亦云、黑白不分呢?當受到挑戰時,他們會自行處理、從容應對,還是上級有指示之前、就什麼都不懂做呢?在外人眼中,該國的民智是高是低呢?這對整體的國力,到底是提升還是貶低呢?如斯局面,是否領導們真心想看見呢?

數年前,被網民捧為「神劇」的《天與地》,曾有過這一句:香港人最擅長什麼?就是善忘。幸而,每逢重要日子,肯站去來表示未曾遺忘的人仍有不少。以上的推論或許說明了,大家還記得的話,對國家反而更有利;問題的,那些盡力想我們忘記的人,到底瞭不瞭解他們的所為,與他們的理想根本是背道而馳呢?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