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星期一

「小學雞」社會

「曾經有一種很變態且惡毒的想法:希望有一個像05橫掃美國的颶風卡特里娜,或是09年蹂躪台灣的颱風莫拉克,能到維多利亞港走一趟,給一眾把打風等同放假的香港人,狠狠地摑下一記耳光。然而卻又擔心,背後付出的代價,是我們那狹小脆弱的肩頭,無法擔當。天兔,到底應感謝你,還是要怪責你對那些不識死、把星光行外弄得比維園花市更熱鬧的香港人,那麼寬容?」引自撒拉夫的博客,2013年9月23日
中秋佳節,適逢颱風「玉兔」前來「到賀」。人道是,這是今年全球威力最強的颱風,加上預測路徑跟當年的溫黛與荷貝相近,全城上下都不敢怠慢,嚴陣以待。結果,雖則八號風球高懸,但城內的風力和雨勢都比預計弱。天文台的決定,又一次備受質疑。

然而,在全球眾多地方裏,也許唯獨是活在香港的人,每當颱風吹襲時,不單無需即時回家戒備,還可以趁機約朋友看戲、吃飯、打麻將等等。跟其他地方相比,這確實是種福氣,不應視作為理所當然。不管颱風威力是強是弱,對大部份人的生活肯定構成不便;因此,在理想的情況下,打風的次數愈少愈好。

奈何的是,在這個偽國際都會裏,有不少人僅着眼於颱風帶來的非常規假期,因而恨不得有多點風暴襲港。最近,在網上廣泛流傳一套電視新聞的截圖,受訪的相信是小學或初中生;他們在颱風期間接受街訪,表示除了十號風球之外,更渴望有龍捲風、黑色暴兩等的惡劣天氣。眾所周知,他們渴望的不外乎一天半天的休假,讓自己可以暫時放低學業、盡情玩耍而已。

此等心態,用時下一句潮語「小學雞」形容,最為貼切。簡而言之,他們但凡遭到問題時,只從自己的利益着想,不顧及客觀的實際情況,更遑論理會他人的觀感。可以想像,要他們主動多角度分析,探究事物的因由和真相,抑或嘗試易地而處,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誠意,幾乎是天方夜譚。

帶着以上發現,再看日前某中央命官,對香港實行的「限奶令」大動肝火,大家不難意識到,上述的「小學雞」心態,已經擴散到什麼程度。問題是,在一個「小學雞」佔多數的社會,公眾間一旦有異議,為求令更多人支持自己,各方靠的會是理性討論、尋求共識,還是只能訴之於最原始的手段,用盡威迫與利誘來攏絡人心呢?由此衍生出的政治體制,會是趨向自由、開放與包容,抑或是專橫、封閉與排他呢?

更糟的是,要麼連這個已相對見識廣博的都市亦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情況,豈非更不堪設想?憑這種德性跑到海外,獲得的會是尊崇還是鄙視呢?

2013年9月23日星期一

當「和理非非」被嘲笑時

恕筆者愚昧,自己到了近來,才知道泛民陣營中某政黨,被某些人(特別是年輕的)以「和理非非」一詞揶揄;所謂「和理非非」,是「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的簡稱。固然,該黨在爭取民主上是否稱職,大家可以各有說法;反而,那些把「和理非非」視為貶義的人,更值得正視。

要速成某些變革,我們不外乎採取兩種方法:一是透過游說,在各方心悅誠服之下,取得最大共識;一是某方充當至高的領導者,指令他人遵從自己的指示。上述那班人對「和理非非」的取態,幾乎肯定他們覺得前者是沒可能的。至於後者,則是因人而異:有的果真相信,自己那一套無出其右,你照單全收的就是盟友,稍有異議的話,就唯有各走各路。其餘的,就是俗稱的為反而反,只求打擊對手、抬高自己而已;白一點說,就是毫無建樹。

相比之下,他們至為仇視的那群建制中人,很明顯是深信並奉行後者的。來到這裏,試想像以下的比喻:假如面前有火災,即使沒有水,你亦不會用火去撲滅它。換言之,要解決當前的問題,你大概不會用上跟它本質一樣的方法。諷刺的是當下所見,某些反建制人仕,居然用上建制打壓異見者的口吻與手法,來批評甚至攻擊所謂的「和理非非」。驟眼看,他們豈不是認為,火是可以用來救火嗎?至於那些嘲笑「和理非非」的人,雖則未至於在旁煽風點火,但也豈不是在無意之間成為幫兇嗎?

平心而論,那些「和理非非」陣營中人的表現是好是壞,確實值得商榷。但撇除這點,他們背後的信念,不是跟甘地、曼德拉、馬丁路德金等和平倡議者的主張同出一轍嗎?要麼某個社會裏不論是當權者還是反對者,都認為變革與和平是水火不容的話,它最終能夠帶給世界的,會是希望與歡欣、還是傷痛與怨恨呢?可以選擇的話,你會渴望在此等社會終老嗎?

2013年9月16日星期一

日漸盛行的單邊主義-記「九一一」十二週年

香港各院校新學年伊始,接連爆出教員處分行為差劣的新生,引來諸多議論。坊間普遍認為,指此等行徑過於嚴苛,有損學生專嚴。但冰封三尺非一天之寒,要麼不是近年學生愈來愈不懂自重,教員根本沒打算花時間去管束他們。如是者,雙方陷入惡性循環,彼此愈見疏離。

再講誰是誰非,筆者已覺得於事無補。但歸根究底,事情弄得如斯田地,都是一方目中無人,完全忽視另一方對自己的觀感,彼此關係才逐步被摧殘。要化解僵局,兩方都必需互相尊重與體恤,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誠意,才可有機會破冰。

奈何的是,環觀四周,不同階層的人要對話,變得愈來愈艱巨。先說近的,什麼中港矛盾、業主與蝸居族的衝突、建制與泛民陣間的撕裂與內鬥,鬧過不停。跑出香港,看看各大民主國家,不難察覺到,要凝聚共識變得愈來愈艱巨(年初時,筆者談及的美國財政懸崖,是個好例子);另一邊廂,面對浪接浪的示威與抗議,當權者頻頻需要維穩甚至鎮壓,疲於奔命。再到外交舞台,最近愈演愈烈的敘利亞危機,已淪為列強互相角力的戰場;可憐當地平民,時刻受戰火威脅,孤立無援,前路茫茫。

以上列舉的事例,雖然表面上風馬牛不相及,但背後的意義,卻是同出一轍,就是大家都愈來愈趨向各說各話,懶理他人所想;簡而言之,就是「單邊主義」。記憶所及,這是在「九一一」恐襲過後,美英兩國不顧盟友反對,一意孤行所謂的反恐戰事,繼而衍生的詞彙。諷刺的是,對潛在恐襲者發動攻擊,與對他們施行恐怖主義無異;白一點說,就是抱薪救火,不單無法根治問題,還往往令西方國家在這些人的形象大打折扣,效果適得其反(三年前,筆者已就相關議題行文,不再複述)。

記不起哪個時侯,看過一部關於人腦構造的記錄片或文章。原來人腦的某個部分,給予一種其他動物少有的能力,就是感應或體會別人的感受。作者還指出,愈有智慧的人,他的這種能力亦愈高。想到這裏,再回頭看這個單邊主義日益盛行的世界,筆者頓時感到啼笑皆非。俗語云:劣幣驅逐良幣,筆者不禁懷疑,人類是否已漸漸踏入退化之路。

2013年9月9日星期一

由「黑哨」看「中國夢」

兩星期前,筆者借林丹與李宗偉對決的一幕,指出不論運動員的級數如何,定必要「在公平的環境下,憑超卓技術與毅力獲勝,才是實至名歸。」言猶在耳之際,剛剛在遼寧省揭幕的全國運動會,發生懷疑黑哨事件:男子七人欖球決賽,由香港隊對山東隊;前者在領先五分之際,在臨完場前兩分鐘竟然被吹罰八次,令後者可以後來居上奪金。至於女子決賽,由北京隊對山東隊,前者在上下半場分別被判兩張黃牌,深深不忿之下,決定消極作賽,任由後者達陣,結果以0比71大敗。

熟悉「國情」的,對以上事件應該不會感到陌生。近十多年來,國內足球由球會班主、裁判至球員密謀造假之聲,可謂此起彼落。近年國足成績之所以劣績斑斑,不能說與此沒有關係。

能夠在頂級賽事中力壓群雄奪標,無疑是每個運動員的最大夢想。要成真,不管你實力高低,都要遵守相同的規則。試想想,假使比賽規則,分明是優待某些選手的話,其他參賽者的夢想,勢必被徹底粉碎。

離開體壇,回歸現實;今時今日,「中國夢」之聲響遍神州大地。無可否認,隨着經濟質實力不斷提升,中國在國際間的地位亦日漸提升。但獲取任何東西,總要付出代價;國人常掛在嘴邊的,是所謂的「國進民退」。這個現象,實在不難理解:整套遊戲規則,都是替少數特定企業度身訂造;久而久之,它們把整個國家的經濟活動都牢牢控制。反之,那些有雄心與實力,打算循正規的新來者,要麼不主動走出去打關係,將來不但會處處碰壁,還隨時被政府各部門以各種籍口查三查四,要你知難而退。漸漸地,眾人的心裏,都深信為求目的、不擇手段才是王道由此衍生的問題,實在多不勝數。

人道是,新領袖班子上台後,銳意改變以上的情況。但恕筆者直言,要一個壟斷所有政治議題的組織去搞反壟斷,將會是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實在無用多言。當大家都認為,實現自己的夢,是可以把別人的夢任意踐踏的話,未來呈現世人眼前「中國夢」,到底是個充滿生機與希望的人問樂土,還是個可以肆意爾虞我詐的修羅場,明眼人想必十分清楚

2013年9月2日星期一

不重視新聞工作的社會,會是怎麼樣?(再寫)

「為什麽政府出手整治網絡言論的效果總是適得其反:一個社會的言論越不自由,政府公信力越差,謠言越多。當然,更不用說這樣的政府透明度低,公權濫用的機會多,其中包括封鎖新聞、掩蓋真相的權力,而在沒有新聞自由的國家,不少小道『謠言』真的成了『遙遠的預言』。」【北京大學憲法學 張千帆教授 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2013年8月26日】
對於像筆者那樣,不時留意日本入門網站的人來說,不難察覺到近日華語媒體引述自所謂「日本新聞網」 (域名 ribenxinwen.com,有別於東京電視臺旗下的 Japan News Network)的報導,跟日本國內的焦點新聞有很大出入。後來,有人在報紙投稿,指出那個沒有提供日語新聞的網站,並非由當地媒體主理。再看維基百科的記載,說該網站的負責人,是一位名為徐靜波的中國記者(與透過 whois 功能得出的域名登記資料大致脗合)。新聞工作者在未經查證下,就以為該網反映日本社會的實況,公信力又一次備受質疑。

奈何的是,華語媒體誤報新聞,在這個互聯網近乎無遠弗屆的年代,依然屢見不鮮。最新一宗,是內地官媒把色情影片的截圖,當成是外國死囚行刑實錄,製作新聞圖輯。在網上討論,有人揶揄官媒記者可以名正言順,一邊工作一邊看A片,簡直是份夢寐以求的優差。

在言論沒有自由的國度,新聞向來只被視為宣傳工具,消息是真是假,人們都不敢去過問。但來到有新聞自由的地方,情況又有否改善呢?先看臺灣,電視台的新聞報導,花邊趣聞、飲食娛樂等的資訊,佔了不少篇幅,令局外人覺得,正經的家國大事都是乏人問津。至於香港,撇除政治取態的因素,在讀者收入不斷萎縮之下,新聞從業員的待遇自然首當其衝。兩年前,記協揭發有同業的薪酬,竟然低於法定工資保障的水平,實在聞者心酸。不難想像,新聞質量勢必受到衝擊。

昔日,筆者借坊間對某「新聞之花」辭任主播的討論,指出大眾對新聞質量,向來都是不甚講究。昔日的觀察,來到今天仍然適用;由此推斷,即使有新聞自由,眾人都不懂好好運用。闊一點看,新聞的價值,在於向公眾展現社會真實的一面;要麼在這方面,大家都可以馬馬虎虎的話,在其他的範疇,取態亦會類近。在這種氛圍下,人們在遇到似是而非的事情,還會去鍥而不捨地尋求真相嗎?缺乏這股決心的人,還會有能耐去運用智慧,把謠言或謊言撕破嗎?活在此等氛圍的人,還會花時間去認真地思辯,打好做學問的根基嗎?

把以上的見解,套用到張教授的發現,筆者不禁慨嘆,未待統治者的有形之手,大眾其實早已棄械投降。白一點說,一群不肯面對真相的人,到頭來只會活在虛妄與浮跨之中。所謂一葉知秋,憑這副德性去追求所謂的「中國夢」,到底最後會變成什麼,明眼人定必心裏有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