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抑或是,我們把他看得太重要嗎?

筆者在某個網上的會計師群組,一直留意某位同行,他雖稱不上是「梁粉」或建制派的支持者,卻對泛民陣營的政客們,一向都毫不客氣。然而到了最近,他卻一反常態,表示自己實在看不過眼某些學者,僅着眼於馬斐森的國籍和語文能力,就覺得他毫無資格勝任港大校長。

校方的決定是否恰當,留待專家評價好了。先撇除政治考慮,站在港大的立場,最理想的校長人選,當然是位學歷豐厚、擅長與各界打交道、致力提升學術水平;要麼是本地人,就更加值得慶賀。但不難想像,此等人才,許多時都是可遇而不可求;再者,即使真的那樣幸運,人家亦未必有接任的打算。在現任校長行將卸任之際,校方無奈要在某些條件上作取捨,實在情有可原。

作為本地的頂尖學府,港大校長一職誰屬,自然廣受關注;但講到程度,確實是世間罕見。想當年,工黨貝理雅掌政時的英國,保守黨前黨魁彭定康接任牛津大學校長時,可曾見過英倫舉國上下熱切討論呢?

筆者明白,兩宗事件不能混為一談。但不管什麼院校,校長的職責是帶領學校取得更好聲譽,吸引世間賢達前來求學或任教。管他的能耐再好,對校外的影響力往往微不足道。當然,有人會反指:直接的影響也許欠奉,但一位卓越的校長,往往能啟發眾多莘莘學子,將來他們投入社會,所發揮出的力量,絕對不容忽視。問題是,單靠校長一己之力,而沒有其他條件配合的話,學校又焉能造到人才輩出、舉世讚賞呢?

其實,上述的反常現象之所以出現,原因不難理解:近年,公眾不斷慨嘆,舊時的所謂「核心價值」,開始逐步被蠶食;為求力挽狂瀾,大家把盼望都放在新任的校長身上。然而,所謂物必先腐、而後蟲生,要麼社會內大部分人,都對現況得過且過、逆來順受的話,我們何需把萬般的希冀,投射到這位繼任人身上呢?要靠一位管理象牙塔的人去扭轉乾坤,責任是否太沉重呢?關注者對他的期望,有多少是切合實際的理想、多少僅屬一廂情願的幻想呢?

是他的能力備受質疑嗎?是遴選機制出了問題?抑或是,出問題的其實是整個社會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