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電視頻道的爭議,不僅沒有因政府宣佈「原則上同意」(要注意,這並非「正式」,未來一切仍有待當局法落)向兩家新經營商發牌而平息,而且還愈演愈烈。平心而論,當局錯失機會去宣佈一個可以贏盡掌聲、殺傷力又有限的決定,實在值得商榷。但看到坊間對落選者的熱切盼望,又感到稍為過火。
固然,本港電視業之所以變成一台獨大,政府確實責無旁貸。但作為私營機構,電視臺為求提昇收視(從而增加收入),沒可能把觀眾的口味置之不理。如是者,電視臺與觀眾之間,形成了一種互動。節目要造得出色,製作人必須要搞盡腦汁,而觀眾亦需懂得欣賞,質素才會拾級而上。反之,要麼雙方都是馬馬虎虎的話,整個行業只會陷入惡性循環。
週日時,在健吾兄的「非是簿」上,轉載了一篇留言。發帖人在酒家用餐時,在電視看到某公益團體的籌款晚會,當他對演員們被蹂躪感到厭惡之際,旁人卻勸他不如好好欣賞他們放下身段、以博取更多善款的努力。先撇開誰是誰非,類似上述的「慈善秀」,我們已不清楚看了多少年,簡而言之,內容近乎千篇一律,稍有要求的觀眾,定必被悶出鳥來。面對如斯局面,居然還可以用逆來順受的態度去接受,我們還能不相信,觀眾的口味已經僵化嗎?在這種環境下,製作人還會有誘因去推陳出新嗎?長此下去,業界還能不以為,只需繼續「食老本」,就可以胡混過關嗎?
三年前,筆者曾以相同的題目行文;時至今日,情況依舊。無疑,不管新經營商的背景如何,將來多了選擇,總是件好事。但不要忘記,在此之前,幾乎所有付費頻道的經營者,都是長期虧損,即使有足球直播作號召,亦僅夠杯水車薪。假使觀眾們都是精益求精的話,試問那種情況有可能發生嗎?
現時,坊間都把希望,放在那家未獲發牌的公司身上;這種想法是否符合實際,留待各位定斷;筆者不懷疑他的能力與熱誠,只是不敢對他期望過高而已。但闊一點看,在一個因循苟且的社會搞影視之類的創意工業,到底是可以達到平地一聲雷的效果,還是你有再好能耐,都只會是泥牛入海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