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國家財政部打算立例,限制香港會計師審計內地公司。事件始未及詳情,各媒體早有報導,筆者不再覆述。消息一出,迅即引起會計界熱烈討論,大多慨嘆內地鳥盡弓藏,並對新一輩會計師的前途表示憂慮。
人道是,當年大型國企紛紛南來集資,造就了會計業的黃金時代。但多想一趟,不難發覺一切都是借來的時間、借用的光輝。要返回昔日的景況,可謂不切實際,由燦爛歸於平淡,只是時間問題。換個角度看,假若你站在內地的立場,難道你會認為,長期依賴外來的會計師複核自己公司的帳嗎?那些年,自家的會計師寥寥可數,唯有向海外專才招手,方能滿足需求。時移世易,內地註冊會計師的數量與日俱增,水準也漸漸與海外同業看齊。在人才充裕之下,他們還願意付出額外費用,聘用外地人嗎?白一點說,財政部的提議,只是宣佈一個無情的事實而已。
聽到這裏,或許某位讀者會思疑,筆者是位已經「上岸」的會計業者,借機在此談談風涼話,揶揄上不到位的同業云云。實不相瞞,筆者雖是公會會員,但跟同輩相比,際遇算是較差了;至少,畢業生引頸以待的四大會計師行,筆者一直只能望門輕嘆。初入行時,公會會員僅多於一萬,即使如筆者那樣成績稍遜的,另尋出路亦不算困難,現時的工作,與會計只剩下些微關係。
來到今日,會員人數直逼四萬,筆者粗略推算,近十年的年均增長率約7%;敢問即使是最好景的年代,需要專業資格的會計空缺有可能每年多7%嗎?肯定的是,未待內地的建議曝光,業界僧多粥少的局面早已浮現。
無疑,業界前景雖未至於黯淡,亦教人憂心。但試問世間,能令從業員完全高枕無憂的行業是多是少呢?回顧以往,父執輩要面對的挑戰,比我們小得多嗎?為何當年他們往往能夠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我們卻一味只懂恐懼、不懂如何應對呢?連轉危為機的能耐都欠奉,我們還剩下什麼,跟對手爭一日之長短呢?長久下去,我們的競爭力豈能不跌呢?
曾幾何時,憑着每個人的靈活腦筋,令香港有幸在全球化過程中受惠。但按目前的趨勢看,這股氣勢恐怕一去不返。九年前,美國作家 Thomas Friedman 出版著書《地球是平的》,告誠美國年輕一輩,隨着科技日益廉宜和進步,他們再不自強的話,中國與印度等的後起國,將會毫不留情地搶去他們的飯碗。他山之石是否值得參考,明眼人自然有分曉。
不管你喜歡與否,都請勿忘記,世界只會愈來愈平。
(筆者按:為補回兩週前的缺稿,是篇拙文提早推出。下篇文將會在下週三推出,之後回復正常。)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Calamus gladio fortior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Motto of Keio University, Japan 筆比劍更鋒利-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校訓
2014年5月30日星期五
2014年5月26日星期一
道,不在糞溺中。
除非閣下的先祖是新界原居民,否則他們絕大部份都是在英治時期,由內地不同省份來港定居(嚴格點說,上述那些原居民,不過是英治之前南來而已)。人道是,直到1980年,殖民地政府為補充勞動力以振興製造業,一直實行所謂的「抵壘政策」,即是非法入境的內地人,只要有本事逃過追捕,抵達市區後,就可以申請身份證,成為香港人。一時間,這塊彈丸之地的人口迅速膨脹,無法入住公營房屋的草根階層,普遍要住在板間房、木屋、天台屋、甚至是籠屋,環境之惡劣可想而知。然而,聽父執輩說,即使他們目不識丁,來港後生活條件再差,都絕少當街大小二便。這些「舊香港人」的心態,跟近日那些隨手讓小孩在眾目下便溺的強國旅客,形成強烈對比。
對的,某些人會認為,像筆者那樣的意見,有以偏蓋全之嫌。但既然事件已經鐵証如山,那實在令人十分驚訝:為何昔日一窮二白時,大家反而懂得守禮,但今朝富起來之後,又變成另一回事呢?
筆者猜想,縱使昔日並非每個人都視這片殖民地為歸宿,但因為人際間的隔離十分近,要麼有人隨處便溺,肯定迅速被旁人圍而攻之。在群眾的制約下,冒險犯禁之人自然少之又少。再者,在「獅子山下」的年代,周圍的人的處境都十分近似,即使彼此不是親戚,亦懂得互相體諒。如是者,就算沒有執法者檢控,大家都避免做出傷害對方的事。
但來到今天這個無比盛勢,居然有強國旅客認為,通處便溺是咱們的習慣,你們應該好好通融一下。然而同一班人,不是對一個多世紀前,西方列強在華如取如攜念念不忘嗎?那些年,他們不是大聲疾呼過,發達國不要恃着財宏勢大,肆意踐踏咱地的文化嗎?何解他們富起來之後,反過來會認為「消費者就是上帝」,只要有錢,就可以到處為所欲為呢?他們在異地重施的,不就是當年西方殖民者的故技呢?說穿了,一切都是顯而易見的雙重標準,憑着如斯心態,在外面獲得的將會是崇敬還是蔑視呢?
帶着以上觀察,各位自然瞭解,為何強國愈有錢,在外地遇到的白眼反而愈多。恕筆者孤陋寡聞,類似的遭遇,在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當然,某些人會認為,是西方國家刻意妖魔化我們而已;但要麼你連說服一個國家的能耐都欠奉,那到底是別人的問題還是你的問題呢?
【這麼近那麼遠的鄰居-完】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對的,某些人會認為,像筆者那樣的意見,有以偏蓋全之嫌。但既然事件已經鐵証如山,那實在令人十分驚訝:為何昔日一窮二白時,大家反而懂得守禮,但今朝富起來之後,又變成另一回事呢?
筆者猜想,縱使昔日並非每個人都視這片殖民地為歸宿,但因為人際間的隔離十分近,要麼有人隨處便溺,肯定迅速被旁人圍而攻之。在群眾的制約下,冒險犯禁之人自然少之又少。再者,在「獅子山下」的年代,周圍的人的處境都十分近似,即使彼此不是親戚,亦懂得互相體諒。如是者,就算沒有執法者檢控,大家都避免做出傷害對方的事。
但來到今天這個無比盛勢,居然有強國旅客認為,通處便溺是咱們的習慣,你們應該好好通融一下。然而同一班人,不是對一個多世紀前,西方列強在華如取如攜念念不忘嗎?那些年,他們不是大聲疾呼過,發達國不要恃着財宏勢大,肆意踐踏咱地的文化嗎?何解他們富起來之後,反過來會認為「消費者就是上帝」,只要有錢,就可以到處為所欲為呢?他們在異地重施的,不就是當年西方殖民者的故技呢?說穿了,一切都是顯而易見的雙重標準,憑着如斯心態,在外面獲得的將會是崇敬還是蔑視呢?
帶着以上觀察,各位自然瞭解,為何強國愈有錢,在外地遇到的白眼反而愈多。恕筆者孤陋寡聞,類似的遭遇,在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當然,某些人會認為,是西方國家刻意妖魔化我們而已;但要麼你連說服一個國家的能耐都欠奉,那到底是別人的問題還是你的問題呢?
【這麼近那麼遠的鄰居-完】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2014年5月19日星期一
閉關,行嗎?
許多時,某件事情發生後,先退一步弄清來龍去脈,總比立時妄下判斷來得合適。想談的,是上個月在臺灣爆發的「反服貿」運動。事態發展,香港人紛紛透過各種新舊媒體發表意見,當中大部份都表示支持。他們借鑒CEPA協議簽訂後,房價與舖租都被推高,令市民難以置業、小商戶被迫遷等等,奉勸彼岸不要上當云云。
筆者的消息來源,主要是東森新聞;在起初,它們縱使未肯認同運動,卻無保留地譴責馬總統行事草率卻又操之過急。但過了幾天,邀來臺商參與討論後,筆者頓時發覺,事情並非坊間想得那樣簡單。
首先,當初臺灣加入世貿組織時,表明自己是已發展地區;那麼,作為發展中地區的大陸,豈會不以此為由,要求對方更多的優惠呢?再者,除了多邊的世貿協議,成員間亦不時簽署雙邊或區域性的貿易協議,但在這方面,臺灣顯得十分落後;反之,跟臺灣有四成產業是重疊的韓國,相對上積極得多。現時,已與後者簽訂貿易協議的地區,佔全球GDP比重已超過一半;相比之下,跟臺灣有貿易協議的,只有新西蘭與新加坡,全球GDP佔比連百分比一也沒有。沒有貿易協議,大大削弱臺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從這個角度看,臺灣可謂進退兩難。
無疑,大陸在「服貿」上的考慮,肯定不會只單純地局限在經濟層面;但不容否認,它已經是全球僅次於美國的貿易大國。試問你不跟它打交道,又怎樣能令你的貿易額保持增長呢?屆時,你還能剩下多少籌碼,在國際經貿舞台上跟其他大國周旋呢?
然而,近年在臺灣甚至乎香港,都出現一些反其道而行的變化,就是崇尚「本土化」。的確,不管是臺灣的電視節目,還是香港的社交媒體,都不約而同地多了介紹那些小本經營、薄利多銷的特色小店。鐘情於的民眾,普遍對大集團連鎖店有不同程度的反感;他們憂慮,一旦大集團繼續壯大,小商戶肯定難以生存,甚至面臨結業危機云云。
無可否認,大如歐美等的經濟體,只做本地人生意的店舖仍然佔多數。但試想想,一味沈醉於小店情懷,又何以令全世界認識你呢?你無法贏取更多人的口碑,又何以賺到更多的財富呢?屆時,人民的福祉又何以獲改善呢?更甚的是,一味講本土,或多或少會把外來者摒諸門外,俗一點兒說,那只是「塘水滾塘魚」式的閉關自守。要麼你一開始,就不打算外出打拼的話,你還能憑什麼實力,跟其他地方的競爭者周旋呢?
回想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與香港、新加坡與南韓,並稱為「亞洲四小龍」。但三十多年過去,臺灣居然被遠遠抛離,實在令人不勝唏噓。箇中因由,各位可循不同角店分析,但肯定的是,臺灣在過去十多年,浪費了不少時間。是次「反服貿」風潮,不僅無助於經濟復原,反而暴露了臺灣在經貿上,只能處於捱打狀態。與其畫地為牢,臺灣似乎更需要積極改革島內產業與法制,改善營商環境,方是上上之策。
【這麼近那麼遠的鄰居-中篇】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筆者的消息來源,主要是東森新聞;在起初,它們縱使未肯認同運動,卻無保留地譴責馬總統行事草率卻又操之過急。但過了幾天,邀來臺商參與討論後,筆者頓時發覺,事情並非坊間想得那樣簡單。
首先,當初臺灣加入世貿組織時,表明自己是已發展地區;那麼,作為發展中地區的大陸,豈會不以此為由,要求對方更多的優惠呢?再者,除了多邊的世貿協議,成員間亦不時簽署雙邊或區域性的貿易協議,但在這方面,臺灣顯得十分落後;反之,跟臺灣有四成產業是重疊的韓國,相對上積極得多。現時,已與後者簽訂貿易協議的地區,佔全球GDP比重已超過一半;相比之下,跟臺灣有貿易協議的,只有新西蘭與新加坡,全球GDP佔比連百分比一也沒有。沒有貿易協議,大大削弱臺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從這個角度看,臺灣可謂進退兩難。
無疑,大陸在「服貿」上的考慮,肯定不會只單純地局限在經濟層面;但不容否認,它已經是全球僅次於美國的貿易大國。試問你不跟它打交道,又怎樣能令你的貿易額保持增長呢?屆時,你還能剩下多少籌碼,在國際經貿舞台上跟其他大國周旋呢?
然而,近年在臺灣甚至乎香港,都出現一些反其道而行的變化,就是崇尚「本土化」。的確,不管是臺灣的電視節目,還是香港的社交媒體,都不約而同地多了介紹那些小本經營、薄利多銷的特色小店。鐘情於的民眾,普遍對大集團連鎖店有不同程度的反感;他們憂慮,一旦大集團繼續壯大,小商戶肯定難以生存,甚至面臨結業危機云云。
無可否認,大如歐美等的經濟體,只做本地人生意的店舖仍然佔多數。但試想想,一味沈醉於小店情懷,又何以令全世界認識你呢?你無法贏取更多人的口碑,又何以賺到更多的財富呢?屆時,人民的福祉又何以獲改善呢?更甚的是,一味講本土,或多或少會把外來者摒諸門外,俗一點兒說,那只是「塘水滾塘魚」式的閉關自守。要麼你一開始,就不打算外出打拼的話,你還能憑什麼實力,跟其他地方的競爭者周旋呢?
回想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與香港、新加坡與南韓,並稱為「亞洲四小龍」。但三十多年過去,臺灣居然被遠遠抛離,實在令人不勝唏噓。箇中因由,各位可循不同角店分析,但肯定的是,臺灣在過去十多年,浪費了不少時間。是次「反服貿」風潮,不僅無助於經濟復原,反而暴露了臺灣在經貿上,只能處於捱打狀態。與其畫地為牢,臺灣似乎更需要積極改革島內產業與法制,改善營商環境,方是上上之策。
【這麼近那麼遠的鄰居-中篇】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2014年5月5日星期一
稻田上的迷思(新版)
月初某天的大清早,筆者北上深圳,到羅湖汽車站,準備乘長途巴士回鄉掃墓。每逢清明前後,回鄉的人特別多,結果頭班車固然早已滿座,筆者遲五分鐘的話,恐怕次班車也要錯過。據說,當局雷厲打擊超速超載等的違規行動,令司機們都刻意放慢車速,車程結果比平日多了半小時。
入村後,已是正午,跟鄉里們吃飯後,隨即上山祭祖。由於黃昏前要趕往廣州,下山後就回到汽車站;站內,坐滿了跟筆者一樣即日來回的人。幸而,往廣州的巴士比往深圳的頗密得多,買票不久,巴士就到了。然而,公路網再完善,也無法負荷掃墓完畢返回城市的人流;結果,又多花了半小時。
想當年,筆者與家人要回鄉,要先在廣州留宿一晚,翌日早上再乘大巴或客輪,方能抵達。相比之下,現在的狀況雖已大幅改善,但每逢重要時節,旅客依然要在公路上浪費不少時間。然而,在不久的將來,情況可能會很不一樣。
是次返鄉,看見村外附近的農地,開始陸續大興土木。鄉里們說,為迎接貴廣(貴陽至廣州)與南廣(南寧至廣州)高鐵,與連貫廣州、佛山與肇慶的城際鐵路即將在附近建站,市政府順勢打造新發展區。從網上刊登的初步計畫推算,故鄉勢必被畫入新城內;他朝,十年如一日的小村莊,肯定會徹底改頭換面。
一談到高鐵,不少港人隨即聯想到劣質工程、職員欠缺訓練、沿線的遷拆糾紛、工費終飽私嚢等的報導。這些叢生的問題,各方固然要正視與解決,但站在鄉里們的角度,難過你還能忍受要花半天時間,才能到達廣州或深圳等的大城市嗎?能讓更多人更快捷來往各省市,難道是一件壞事嗎?高鐵對社會演變的貢獻,難道我們可以視而不見嗎?
最近,高鐵香港段爆出超支與延誤等的醜聞;技術難題如何解決,留待專家評斷定好了。當然,當局的隱瞞與建制派的阻撓,固然無助於釋除公眾疑慮;但恕筆者孤陋寡聞,世間從未有過一個主要城市,會有如此多人(特別是年輕一輩)抗拒一條高速鐵路開通到自己門口。筆者推測,不少反對聲音都是指桑罵槐,真正的核心議題,就是所謂的「中港融合」。
不容否認,隨着內地人出國次數與日俱增,像香港之類的主要城市肯定首當其衝。然而,一味以為只要把交流的大門關上,問題就迎刃而解,那跟把頭埋在沙堆的鴕鳥有何分別?這種心態的背後,其實暗示自己除了排斥別人之外,就什麼也做不到。在外人眼中,這就像比賽還未開始,你就率先向對方示弱一樣;說穿了,這是一種害怕正面較量的表現,抱着如斯心態,你還能憑什麼穎脫而出、令世人羨慕呢?
奇怪的是,縱使內地經濟實力已傲視同儕,但港人對中國人身分的認同,居然比昔日一窮二白時還要低;這個現象,不管古今中外都非常罕見。其實,不管你對現政權有什麼意見,在認同與否之間,何不先放下成見,親身瞭解甚至體會這個龐大的鄰居,人民是如何生活呢?連對方的底子也不去摸,又何以達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嗎?
【這麼近那麼遠的鄰居-上篇】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入村後,已是正午,跟鄉里們吃飯後,隨即上山祭祖。由於黃昏前要趕往廣州,下山後就回到汽車站;站內,坐滿了跟筆者一樣即日來回的人。幸而,往廣州的巴士比往深圳的頗密得多,買票不久,巴士就到了。然而,公路網再完善,也無法負荷掃墓完畢返回城市的人流;結果,又多花了半小時。
想當年,筆者與家人要回鄉,要先在廣州留宿一晚,翌日早上再乘大巴或客輪,方能抵達。相比之下,現在的狀況雖已大幅改善,但每逢重要時節,旅客依然要在公路上浪費不少時間。然而,在不久的將來,情況可能會很不一樣。
是次返鄉,看見村外附近的農地,開始陸續大興土木。鄉里們說,為迎接貴廣(貴陽至廣州)與南廣(南寧至廣州)高鐵,與連貫廣州、佛山與肇慶的城際鐵路即將在附近建站,市政府順勢打造新發展區。從網上刊登的初步計畫推算,故鄉勢必被畫入新城內;他朝,十年如一日的小村莊,肯定會徹底改頭換面。
一談到高鐵,不少港人隨即聯想到劣質工程、職員欠缺訓練、沿線的遷拆糾紛、工費終飽私嚢等的報導。這些叢生的問題,各方固然要正視與解決,但站在鄉里們的角度,難過你還能忍受要花半天時間,才能到達廣州或深圳等的大城市嗎?能讓更多人更快捷來往各省市,難道是一件壞事嗎?高鐵對社會演變的貢獻,難道我們可以視而不見嗎?
最近,高鐵香港段爆出超支與延誤等的醜聞;技術難題如何解決,留待專家評斷定好了。當然,當局的隱瞞與建制派的阻撓,固然無助於釋除公眾疑慮;但恕筆者孤陋寡聞,世間從未有過一個主要城市,會有如此多人(特別是年輕一輩)抗拒一條高速鐵路開通到自己門口。筆者推測,不少反對聲音都是指桑罵槐,真正的核心議題,就是所謂的「中港融合」。
不容否認,隨着內地人出國次數與日俱增,像香港之類的主要城市肯定首當其衝。然而,一味以為只要把交流的大門關上,問題就迎刃而解,那跟把頭埋在沙堆的鴕鳥有何分別?這種心態的背後,其實暗示自己除了排斥別人之外,就什麼也做不到。在外人眼中,這就像比賽還未開始,你就率先向對方示弱一樣;說穿了,這是一種害怕正面較量的表現,抱着如斯心態,你還能憑什麼穎脫而出、令世人羨慕呢?
奇怪的是,縱使內地經濟實力已傲視同儕,但港人對中國人身分的認同,居然比昔日一窮二白時還要低;這個現象,不管古今中外都非常罕見。其實,不管你對現政權有什麼意見,在認同與否之間,何不先放下成見,親身瞭解甚至體會這個龐大的鄰居,人民是如何生活呢?連對方的底子也不去摸,又何以達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嗎?
【這麼近那麼遠的鄰居-上篇】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