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踏在同一條河兩次 (You cannot step the same river twice)由大學畢業至今,筆者都是當會計師,最近有人問我,整天只是對着數字的會計工作,是否很悶。我沒有即時回答,因為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但再看深一層,卻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哲學問題。要答客問前,先要搞清楚:什麼是「悶」?
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 (公元前 535–475 年)
雖然筆者沒有讀過古代漢語,但單從字形上看,創造「悶」字的人實在十分聰明:把「心」關在「門」內,就是「悶」。我們之所以覺得「悶」,其實並非因為沒有外來的刺激,而是我們把自己的心關起來,無法接收這些刺激。打個簡單的譬喻,我們每天早上出門,走十分鐘的路到車站;由於這條短路我們每天都在走,習以為常下,我們很少留意路旁開了什麼花朵,樹上住了什麼雀鳥等等。赫拉克利特的名言,提醒我們身邊的世界正不斷地轉變;事實上,我們身邊有着許多有趣的事物有待我們發掘,只是我們視而不見罷了。簡單地說,從平凡中找出不平凡,就是破「悶」的最佳辦法,再進一步想,創意就是這樣產生的。美國藝術家安迪·沃荷 (Andy Warhol) 之所以成為波普藝術 (pop art) 的先鋒,是他懂得如何把平凡的東西變成藝術,例如他把每家超市都買得到的金寶湯,搖身一變成為自己的成名作 (signature piece)《32罐金寶湯罐頭》。雖然至今仍然有人認為沃荷的作品庸俗,但至少他告訴了我們,藝術其實並非一門高深的學問,只要我們願意打開自己的心,感受身邊的事與物,世間任何東西,都可以是藝術品。
再回到工作上,筆者曾經聽過一句不知出處的名言:重複不代表悶,重複而沒有意義才是悶。其實,只要覺得自己的工作有意義,就不會覺得沉悶。黑澤明有一齣遺作,名為《生きる》(國內譯《生之慾》實在很拙劣,香港譯《留芳頌》縱使典雅但又太離題,筆者較喜歡直接譯作《活着》),片中的女主角,毅然辭去看來很安穩的公務員工作,轉職做玩具廠的女工,也是這個原因;其實這兩份工作,每天都是重複既有的步驟,但對女主角來說,公務員的工作沒有意義,但生產玩具卻是充滿意義,因為只要那些玩具能令小孩子快樂,再刻版的工作都值得幹。能在工作中找到意義,就是推進我繼續做會計的動力,至於對我而言,工作的意義在於能令別人更順利地完成他們的目標。猶記得我最初入識公司時,大老闆要求每個部門寫一份工作細則,列明每次財務月結時需要完成的程序;我的原則是,細則一定要令讀者容易明白,因此最好少用文字而多用插圖,結果是雖然我花了最多時間編寫,卻被大老闆指名嘉許,並要求其他部門都採用我的標準。其他人找到的意義,可以與我很不相同,但如上段所說,能從平凡的工作中尋找出不平凡的意義,本身就是一門生活的藝術。希望以上的文章,能回答這位朋友的問題。
1 則留言:
記得鄧博早前推介過你的blog,今天終於有機會跑來看一下,一下子就被此題吸引了。
說得對,所有事物都是由人賦予意義的吧-我對於《霍元甲》一片中李連杰與中村獅童品茶的一幕印象尤深:李連杰說茶葉本無高低之分,重點是喝茶時的心情,高低都是人定義的。悶不悶,都是看個人的理解和心情。
說到運用圖例說明,我最近深深感受到不單是不同人對文字及圖像的理解力與敏感程度的差異之大,對細節的觀察力其實也是個問題。我最近常與IT部門同事工作,由於時間趕急,我一心認為一些簡單而可用文字表達的東西只用電郵說明一下便可,就簡單如"text in para. A in p.1 is different from designer's original, please replace with original text"...結果我得到的答覆是..."para. A same as original"(其實我應一早察覺此君不是"文字人",他平時在電郵打的文字多一個'hi', 'thanks', 'rgds', 甚至他自己的名字也不會)...於是我只好用"找出x個不同之處"的圖畫比對方法將兩段文字剪出來,用圈和顏色指出x個不同之處...你說這是對文字還是對細節的不敏感??我的天!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