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對後輩的愛,為免他們多勞少得,缺乏世界視野、保守因循的第一代發展商,因此不會鼓勵後代去從事邊際利潤較低的行業,他們的後代看在眼裏,物業以外行業哪會看得上眼,用大力去經營一些回報遠遠低於合法賣發水樓的生意,精明之士又豈願為之?……結果掌握最多經濟資源最優人力資源的香港商界精英的後代,除了物業發展(包括「回國投資地產」),寧可學飲紅酒吸雪茄,什麼都不想做;多年下來,「不願」變成「不會」,這正是香港商業競爭力大不如前的底因!(《林行止專欄》,刊於《信報》,2013年6月26日。)在這個偽國際都會,由「獅子山下」的年代起,港人但凡累積到少許財富,總有打算染指房產市場。這股強勁的剛性需求,除了令房價有實質支持之外,亦令連帶的各行各業受惠,推進經濟運行。今時今日,你隨便找一份報紙,總會找到一兩則本地樓市的消息;此外,要查詢各屋苑的成交詳情、最新估值、價格走勢等的資訊,簡直易如反掌。恕筆者孤陋寡聞,上述的現象,確是世間罕見。
買房的目的,不外乎自住、收租或轉售套利。前者雖涉及財富管理的考慮,但歸根究底都是一種消費;至於後兩者,則肯定是投資。任何投資,都是風險與回報之間的博弈。民間智慧有云,有「磚頭」在手,即使外面風大雨大,都有一筆穩定的租金收入旁身。從這個角度看,港人之所以投資房產,大多出於避險的考慮。引伸以上發現,我們不難推斷,大部份港人的投資取態,都是覺得只要有實質的資產在手,回報怎樣也在所不計。
然而,無論古今,總會有某些不安於因循苟且的人,渴望開創事業。要麼本錢不足的話,大可以透過舉債,甚至邀請創投基金入股,讓彼此各取所需、互惠互利。要成就一盤新的生意,創業者與出資者都要獨具慧眼,發掘合適的機會,在準確地盤算成功的機會後,再運用相關的技術與知識放膽投入資源、時間與人力,讓它能開花結果。簡而言之,靠的是非凡的智慧。換句話說,某個社會愈專重智慧,有創業決心的人便愈多;肯嘗試的人愈多,該地的經濟自然愈見繁榮。上述那套「買樓收租」的經營模式與之相比,可謂高下立見。
帶着以上的觀察,再看「香江第一健筆」林行止先生近日所言,我們不難推斷,真正危害香港競爭力的,是一股甘於畫地為牢、繼續守株待兔,不願運用頭腦(或是把資源交給他們)、積極擴展與提升影響力的「退縮主義」思維。環觀中外歷史,任何古文明之所以盛極而衰,往往是人民生活過於安逸,以致在巨變中被吞沒所致。從這個角度看,縱使末日未至於即將來臨,我們已不自覺地跌入通向衰落的不歸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