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七一」遊行,是近代本港政治發展的分水嶺。今次適逢十週年,呼籲民眾參與遊行的聲音,在各大社交平台中此起彼落。為抗衡這股勢力,在遊行前一個月,各親政制組織與商戶,相繼宣佈在當日推出購物優惠、舉辦戶外表演和演唱會等等。他們的盤算是,只要這些活動夠吸引力,就能打消市民上街的意欲。
坊間評論,普遍深信以上活動,背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所謂的「維穩」。眾所周知,「維穩」即是維護社會穩定,概念源自內地。當局用的,不外乎是兩種手段:一是打擊小數異端份子,好讓他們無法生事;二是對大部份民眾輸送小許利益,籍以拉攏他們站在自己這邊。簡而言之,一是威迫,二是利誘。過去數篇拙文,筆者反覆指出,這兩種手段看似完全對立,效果卻是完全一樣,就是在無需以理服人之下,令對方順從自己。
在香港,威迫往往涉及刑事責任;建制派普遍用上的,是所謂「蛇齋餅粽」的利誘策略。上述的舉動,活像告訴大家,只要我能大灑金錢,把某些人從那邊廂拉過來,我就達到目的了;至於他們是否對我心悅誠服,反而變得次要。雖則主辦遊行團體的訴求合理與否,故然見人見智;但要麼你覺得他們有欠妥當的話,你也應該據理力爭吧。白一點說,這跟本就是迴避問題;這對化解當前的困局,有多少實質的幫助,明眼人都心裏有數。
以上的情景,不禁令人跟父母管教兒女相提並論:年幼時,他們不太懂事,你一手蘿蔔、一手棒子,要他們聽教聽話,雖非完全恰當,亦尚算情有可原。但當他們稍為長大,心智漸趨成熟之際,你仍深信只要把他們好好餵飽,對方就會收口的話,這只會令他們覺得,自己從來沒獲得尊重。就這樣,兩代之間形成了洪溝,互信亦蕩然無存。
筆者推測,絕大部份參與遊行的人仕,若果可以選擇的話,都不打算在炎炎夏日,汗流浹背地走到街上示威;只要建制中人肯正視問題,願意跟對方講道理的話,上街人數自然會大減。但他們在過去十年的對策,就是透過不斷打經濟牌,來繼續玩拖字訣。時間一早,民眾就會漸失耐性,屆時你推出再多的好處,不單得不到成果,還會惹來更大的反彈,弄巧反拙。白一點說,靠錢收買回來的支持,到底是固若金湯還是脆弱不堪,實在無用多說。
闊一點看,要麼一個泱泱大國,除了靠威迫與利誘,就拿不出其他途徑來維繫民心的話,這是否反映着,整個建制已經技窮了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