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3日星期一

細看人際的撕裂

「寫這個series的時候,心裡想得最多的,是有關撕裂的問題。反佔中運動出台之後,香港人都歸邊了。立場不同,家庭之間會鬧交,朋友之間會反面,情侶又會分手收場。以前大家會老土地講,立場不同但會互相尊重。今時今日,呢套其實係咪已經過曬時?」CK,《我的四個撐建制朋友》系列後記,2014月8月15日。
近年頗有知名度,專欄《人在中環》的作者CK,上月不單止宣佈封筆,還把自己苦心經營的博客都關閉了,令筆者之類的長期讀者大嘆可惜【註】。幸而,有別的網站把他的部份舊文存檔,大家方能重溫。年中時,他曾寫下一連四篇《我的四個撐建制朋友》;一起首,CK說眼見某些相識了數十年的老友,近來居然因為政見不同而割蓆,覺得很悲哀。

隨着「佔中」的啟動,這個現象變得愈演愈烈;譬如,在 Facebook 上 unfriend 或 unfollow 某些人,已是家常便飯。至於筆者,除了 unfriend 了一位應該不會再碰面的年輕人之外,最多只是把一些人由「朋友」轉為「相識」,讓自己某些帖子不會出現在他們的版面上,避免無謂的爭拗而已。

平心而論,群眾間對某些事意見不一,在古今中外都時有發生。但也許唯獨是華人,一談到政治議題,就總會鬧得面紅耳熱,甚至不歡而散。箇中原因,筆者嘗試剖析一下。

就以近日有關「佔中」的爭議為例,不少以往絕少談政治的朋友,都跑出來討論。然而從他們的意見,不難看出他們對事件的來龍去脈,只是略知一二;如是者,他們往往人云亦云。譬知,筆者有位相識,曾把 Facebook 的頭像換上了黃絲帶,但說話的語氣,卻是處處維護警方,不消數日,他的頭像就變成藍絲帶了。簡而言之,他們訴之於的,多數只是個人的主觀感覺,而非客觀的理性分析。

另外一種人,即使別人拿得出九十九個理據反證,但他只執着於一點,就對反對的意見充耳不聞。通常,這種人對某些事,先有既定立場,然後才找出理由來加以印證。無可否認,某些論據重於泰山,某些則輕於鴻毛,但他們為求力證自己是對的,往往不加理會。更甚的是,當某些來歷不明、似是而非的訊息出現,只要符合他們的口味,就會不加思索轉發;被揭發有破綻後,又不作更正。不難想像,在別人眼中,他們實在頑固無比。

再有一些人,比上一批溫和一點,但他們的思維,往往反映出「非黑即白」的心態。通常,他們對某些事的大原則,縱使跟別人一致,但一談到細節,發現彼此某些看法不一樣時,他們會以為別人是站在敵方,繼而反目成仇。從海外民運的一蹶不振,到本地泛民的奄奄一息,都看得出這種行為傾向。近日,「佔中」核心成員對撤與不撤的爭論,要麼無法恰當地處理,隨時會重蹈覆轍。

以上三類人,雖然很不一樣,但上述行徑的背景,都是由同一種心態驅使:成見(或是偏見)。在其他的領域,只要我們肯吸收不同範疇的知識,再運用智慧去融會貫通,分清是非真假,權衡輕重利害,偏見自然會自動消失,彼此才更能達至共識。奈何的是,即使是許多學歷再高的人,一遇上政治議題,不單拿不出這份能耐,他們的所作所為,往往被別人感到很幼稚。局外人一看,難免會感到大惑不解。

俗話有云:你永不能喚醒一個裝睡的人。這次風波,揭見出在大家身邊,裝睡的人遠比想像中多。從這角度看,導致撕裂的種子,也許早已埋在我們的土壤裏,只待時機成熟就會萌芽而已。

註:數日前,CK重新在 Facebook 專頁發帖,談及「佔中」對自己公司業務的影響。由未知他此舉僅是一時興起,筆者暫時依舊假設他打算封筆。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