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譽香港學術界的呂大樂教授,最近獲邀亮相電視節目,論盡時下「怪獸家長」、「港孩」等的教育怪現象。期間他透露,自己在大學除了任教主科之外,亦曾在通識部開辦一個以體育文化為主題的課程。他本應以為,既然不少年輕人喜歡看體育直播,或多或少會對譬如英超何以譽滿全球、倫敦如何形營造溫布頓效應等的題目感到好奇。奈何的是,有列席的學生反問教授,上了他的課,對自己的學業成績有啥好處。教授唯有語重心長地解釋,益處固然沒法即時兌現;但假以時日,你有機會跟老闆或生意夥伴一起看球賽的話,要麼你瞭解的比別人都多,別人定必會對你另眼相看。
上述的情況,在這個偽國際都會並非什麼新鮮事。先個月,中學文憑「放榜」,記者採訪某位女「狀元」【題外話:在科舉制度已被廢除一個多世紀的今日,坊間居然沿用相關的詞彙,到底大家的骨子裏是與時並進還是因循守舊,實在無用多說】。被問到考通識科的心得時,她說「每天讀報,從多角度分析時事」;然而,記者再問她近日鬧烘烘的「佔領中環」時,她卻說自己不瞭解事件,無法評論。姑勿論她是否刻意避開敏感話題,整件事給公眾的印象就是,通識科當初標榜的什麼擴闊視野、批評思維等等的理想,不過是大家用來沽名釣譽的把戲;考試完畢、交出試卷之後,一切學過的東西,都被遺留在試場裏。
以上的事例,呂教授歸咎於港人過於急功近利、只着眼於即時效益所致。這種見解,確實無用置疑;但筆者嘗試從另一角度,作更深入的探討。上述兩位當事人眼前要面對的,同樣是學業上的需要,假若不迅速應對,隨時危及事業前途。換言之,他們之所以跳出框框,涉足主科以外的知識,完全是出於被動的。教授言下的現象,就是由這種風氣逐漸形成了。
闊一點看,一個對汲取知識如此消極的社會,人們的眼界會是遠大還是淺窄,可謂不言而喻。要促成變革,靠的會是理性討論分析、發掘箇中的危與機、從而令各方心悅誠服,還是向異見者施展威逼或利誘,務求令對方向自己屈服,實在無用多說。屆時,社會將會趨向開放、自由、包容,還是封閉、專制、排他,已是呼之欲出。此等社會對外人的吸引力到底是強是弱,大家都心裏有數吧。
平心而論,要麼連現時這股「偽通識」風氣都欠奉的話,情況可能會更壞。然而,當像呂教授那般具真才實學的人的努力,都被莘莘學子忽視的話,也許假以時日,無需等待某些勢力的有型之手,這裏將會循一個令我們擔憂的方向,與北方那邊融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