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羽毛球錦標賽,日前在廣州舉行。男單決賽,又見林丹與李宗偉正面交鋒。李宗偉先取第一盤,其後林丹追回第二盤。來到決勝時,由於上場比賽在苦戰下方能晉級,李宗偉開始出現疲態;到了尾段,大腿更開始抽筋,連站立也感到困難。此時,縱使林丹已經奪標在即,也走過對面半場問侯這位老對手;最後,李宗偉無奈宣佈退出,繼以被工作人員抬上擔架,離開球場。那邊廂,林丹雖則成功衛冕,但面上的喜悅沒有像去年奧運摘金那般強烈。
兩位頂尖的對手,可謂不相伯仲;能夠在寸土必爭的大賽中擊敗對手,固然雀躍萬分。反之,要麼對手在場上未能傾盡全力,無奈把獎牌拱手相讓的話,雖未至於勝之不武,亦總會感到美中不足。對於以爭標為首要任務的職業選手來說,確實有點吊詭。
但畢竟,對他們而言,場內誰勝誰負固然重要,但他們都清楚,觀眾更期待自己全力以赴,積極拼搏。在公平的環境下,憑超卓技術與毅力獲勝,才是實至名歸。相反,要麼一開始,某方已經贏在起跑線(譬如使用禁藥、獲得特殊待遇等),或向對手作不君子行為,企圖影響他的發揮等,觀眾難免會覺得,比賽已失去了本來的意義,繼而紛紛離場。簡而言之,競賽的過程,比結果更受人重視。
以上的信念,驅使各體育總會在制訂運動員守則時,都把維護體育精神視為重任。無需訴之於在什麼道德高地,單循商業角度也不難瞭解它的價值:運動項目是否受歡迎,取決於它對公眾的吸引力;站在觀眾的角度,一場勢均力敵的賽事,肯定比一場強弱懸殊的更值得花錢與時間看。如是者,賽事的主辦者絕對有誘因,確保比賽適當地緊湊。在這種環境下,選手自然有更大的決心去精益才精,當愈多人這樣做,賽事的整體質素亦能獲得提升。
反過來想,假使某人在獲勝後,隨即宣佈以後再沒有比賽,把後來者的爭標機會都搶走;又或者用盡旁門左道,把有能力挑戰自己的對手趕出賽場,你又會怎樣看待他呢?當然,在運動場上,這種事絕不可能發生。奈何的是,在某些其他的競爭領域,確實有不少人為求自身利益,在站上之後,恨不得把潛在的競爭者趕盡殺絕。試想想,競爭一旦消失,技術的磨練已變得不必要;屆時,局內人的水平與質素會是上昇還是下降,可謂心照不宣。
環觀四周,心存以上想法的到底是何許人,無需筆者多言,相信各位都心裏有數吧。想看到他們展現出「超級丹」的風度,簡直是癡人說夢。說穿了,活在此等社會的人,向來都沒膽量跟對手堂堂正正地比試。外間那些真金不怕洪爐火的高手,會對他們予以崇敬還是鄙視,實在不言而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