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畢上篇的讀者,或許會這樣問:「古語」有云,做人無夢想的話,與鹹魚無異。筆者上篇對「膠」的定義,似乎連那些成功追尋理想的藝術家、實業家等都囊括在內,未免有偏頗之嫌。來到下篇,有必要認清兩者的分別。
不容否認,像華特迪士尼、馬丁路德金或喬布斯等的人物之所以揚名立萬,靠的都只是對理想的堅持與執着。但他們在追夢之前,對時局的掌握一定要很透徹,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他們都要準確地衡量,必要時甚至要作取捨。換言之,他們被理想推動之餘,卻未被它蒙蔽。相反,筆者言下的「膠」,通常都是說就天上無敵、做就有心無力。歸根究底,都是他們把理想無限放大,卻莽顧了現實所致;白一點說,他們都只是活在自己的幻想裏。
再者,單憑一己之力,可以幹的事非常有限,有他人的協作,成事機會自然相應提高。要別人跟你一起打拼,物質上的回報固然需要,但更關鍵的,是你如何令對方接納你的想法。假使,你的理想過於浮虛的話,管你用盡甜言蜜語去吸引再多的人,他們只要稍有常識,假以時日自然發覺,你不過是心存僥倖。既然半點事也做不成,即使沒有感到受騙,他們也會陸續離你而去。換言之,你說話技巧再好,亦要令人覺得你實事求是、言出必行,他們方能相信,你有誠意共同開創新天地。這一點,那些「膠」能夠做得出多少呢?
最後,人一多,彼此難免會有歧見。你面對別人的指點時,到底會選擇認真面對、放下成見、坦誠與對方交流、試圖達成和解,還是一開始就拒絕檢討、委過於人、把同袍的好心提點視為惡意攻擊呢?兩者的分野,直接反映你的心胸是廣闊還是狹隘,試想像,一個普通人會喜歡跟哪種人做事呢?哪種人能凝聚更多人跟他效力呢?哪種人能發揮更大影響力呢?(當然,你純綷以威迫與利誘招纜他人的話,就另作別論。)
總括以上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所謂實現理想,跟經營一盤生意十分相似。生意,可以是為牟利,也可以是為公益。看看那些活躍於香港政壇的人物,不管是建制派還是泛民派,他們的生意頭腦到底是好是差,實在無用多言。最近,亞洲首富一句「有能力的不出聲,無能力的卻爭着做」,實在值得社會各界細心反思。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