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三十日,筆者收到某銀行的訊息,通知客戶為預防七月二日中環交通癱瘓,將會實行企業應變方案,並附上當日聯絡詳情。據聞,金管局早前要求各銀行,防範所謂「佔中」行動影響日常運作;今回,正是測試的合適時期。結果,一切都安然渡過。
七月一日,遊行備受海內外廣泛關注之際,在地球的另一端,港元在匯市多次觸及兌換保證上限,需要金管局干預。隨後一天,恆指創今年新高,多隻金融與地產股表現優異。這些景象,跟街上示威的情景成強烈對比。
筆者相信,那些肯把錢流進香港的投資者,決不會對當前的危機視而不見。這個矛盾,我們該如何解讀呢?
一個可能的解釋,在於投資者對香港人的印象:觀乎是次遊行,人數雖然眾多,但秩序大致良好,換着是其他社會,如此大規模的反政府活動,不發生搗亂或縱火才怪了。如是者,在投資者眼中,香港人搞的抗爭,再激進亦有個限度,因而繼續對香港市場投下信心一票。假使這是真的話,我們實在值得引而為傲。
當然,從另一角度看,你亦可以說港人在爭取民主時,往往投鼠忌器,以致無法集結出一個強大而恆久的勢力,跟建制派周旋。譬如說,遊行結束後,願意繼續通宵留守中環或政總的,連五千個人也沒有,按主辦單位公佈的五十一萬遊行人士計算,百分之一也沒有。其餘99%在遊行後便離開的人,白點說是丟下他們不理。
筆者身為99%的一分子,也承認自己沒有全力投身抗爭的打算。但闊一點想,除了走上街頭高聲吶喊,難道我們就沒有其他方法,跟彼方抗衡嗎?只要我們維持頭腦清醒,對任何糖衣毒藥保持警惕,並懂得莊敬自強,外面的人自然會認為,港人有足夠智慧面對任何挑戰。這股實力,不就是我們賴以吸引各地投資的最大本錢嗎?
筆者明白,以上的立論,難免會有人認為太天真。但至少,筆者並非盲目地樂觀。不同崗位的人,在沒有任何人主使之下,以不同的辦法,對歪理加以防禦;也許,這就是我們獨特的抗爭方式。若果,這亦是我們的最後防線的話,今年的遊行,至少証明了它仍未完全崩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