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黨借用西方民主理論中的協商民主概念,把它改造成適合中國的一種主要的民主形式,不是不可以,但從上述分析可見,是先有選舉民主,才有協商民主,而不是相反,或者用協商民主來代替選舉民主。中國的問題不是兩者不足,而是兩者都接近沒有。」鄧聿文,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理事,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2014年9月25日
在美國政壇打滾了四十年的副總統拜登,最近接受《紐約時報》的專訪。談到議會事務時,他慨嘆當下的政客往往對人不對事,令彼此無法衷誠合作。親歷過黑人民權運動、反越戰等大型社運、令國家幾近撕裂的拜登,憶述自己初出茅廬時,黨內元老、參議院多數黨領袖 Mike Mansfield 曾忠告他,批評別人的判斷猶可,卻切忌質疑其動機。但時移世易,眼見時下的同袍反其道而行,副總統感到很無奈。最後他直言,要麼各方無法互相讓步、達成共識的話,民主將無法有效運作。
看見上述的光景,如李世默之流的人(去年的拙文《「愛國」人仕,請你們解釋一下。》中,有李君的介紹),定必振振有詞地說,所謂的民主,根本就是導致社會停滯不前的元兇。咱們既然信奉「發展就是硬道理」,又何須抄人家的那一套呢?
家家有本難諗的經,彼邦誰是誰非,像我們那些旁觀者確實無法說過清楚。但筆者深信,不管是民主還是專權社會,人際間的紛爭是無法避免的。要化解,不外乎兩種做法,一是治標、一是治本。前者,就是把某些聲音,以不同方式壓倒;在事事講求和諧穩定的國人眼中,這自然是他們心儀的手法。表面上,耳根很快得到清靜,但實際上,這只不過是掩耳盜鈴,白一點說,就是迴避爭議的根源。更甚的是,要麼處於弱方的訴求一直被忽視,社會間的戾氣只會日益加深;久而久之,必然會有人覺得,不採取激進手段,自己根本無法脫離困境。屆時,即使沒有暴力衝突,人際間的互信只會蕩然無存。
那邊廂,向來不諱於治本的美國,兩黨似乎呈視膠着,令施政受阻(去年的拙文《從一份快餐看民主(續)》,曾列舉相關事例)。但試想想:在面對紛爭時,人家尚且有決心,致力令各方心悅誠服。這一刻,即使前方阻礙重重,彼此亦未至於隔空開火。如副總統所言,只要大家都對事不對人,再難的僵局亦有望徹底解決。要麼社會上的人,都是朝這些方向前進的話,要推行民主的政治體制,自然水到渠成。
相比之下,一個舉國上下都認為,只需以什麼國家安全、民族大義為由,就可以公然侵害異見者權益的地方,即使有幸地建立了民主政制,根基只會異常薄弱(伊拉克、埃及等地的情況,可見一斑)。從這個角度看,民主政制的毛病,跟民主本身真的有關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