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2日星期一

當「歷史」淪為工具

「政府與政黨高層缺乏歷史感與認知,簡直令我感到憤慨。缺乏思考的人,最好不要再玩弄憲法了。」年屆七十二的動畫大師宮崎駿,在新作《起風了(風立ちぬ)》上畫兼參議院選舉在即之際行文,對執政的自民黨打算修改戰後憲法,有以上的觀點。

這齣以零式戰鬥機設計師堀越二郎為主角的動畫,適逢在紀念太平洋戰爭結束的期間公映,可謂別具意義。每年到了盛夏,東亞各國總會弄得鬧烘烘,在戰爭責任問題上唇槍舌劍一番。三年前,旅居日本二十多年的英國每日電訊報 (The Daily Telegraph) 記者 Julian Ryall,訪問當地一個名為「向世界宣揚史實會 (Society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Historical Fact)」的責任人茂木弘道。該會會員先後撰寫文獻,堅稱盧溝橋事變是由中方首先挑起、南京屠殺是由共產黨捏造的宣傳技倆、美國蓄意誘使日本攻擊珍珠港等等。最後,茂木說:「每個國家,都有權循自己的方針解讀歷史。皆因日本戰敗,世人才把責任強加上我們身上。我們現在做的,就是要透過展示個別的事例,挑戰坊間的常識。」

以上的言論有否曲解史實,各人總會有自己的觀點;反而,筆者覺得最為關鍵的,是背後一套「歷史是由勝利者所寫」的邏輯:在他們眼中,「歷史」不過是彰顯自己名正言順、兼而鞏固統治地位的器具,只要有本事擊倒對手,一切是非黑白都會由我定斷,別人認為是曲的東西,我也可說成是直的,被征服者根本無從反抗。如是者,史書上寫的是真是假,根本不會有人關心,更遑論致力還元與保存歷史真相,好讓後世人學習並汲取教訓。

從以上的發現,我們不難推論,當某個社會的人愈是傾向以「歷史」來榮耀自己的話,處於弱勢的一群,輕則被冷落,重則被欺壓,總言之,就是被否定。更甚的是,要麼弱者自覺翻身無望的話,他們難免會漸漸相信,只要稍有機會扭轉局面的話,再骯髒的手段都可以用上。屆時,一切對自由、正義、平等之類的追求,都被迫要靠邊站。外間對這個社會將會是敬重還是鄙視,實在不言而喻。

回想八年前,時任德國聯邦議會議長的蒂爾澤 (Wolfgang Thiese),獲邀在北京的中央黨校演講。台下問他,如何看日本沒有像德國那樣對發動戰爭深感懺悔。他不單婉拒了譴責日本的請求,還語重深長地指出,任何國家在要求別國反省之前,最好先以身作則、樹立榜樣,才能獲得更多人信服;要麼對方依然一意孤行的話,就只會遭到世人白眼。據說,此言一出,席間立即有人感到不爽。此等人的嘴臉,跟上述日本右翼人仕作個對照,到底是否只是五十步笑百步,明眼人定必心裏有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