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5日星期二

課本沒教的「國民教育」(下)

在政府硬銷「國民教育」課程之際,有報章詳細列舉了各問責官員的子女的升學狀況。無需多想,他們大部份都在海外接受教育,或者在國際學校內就讀。換言之,香港的教育政策如何改變,對那些子女都沒有影響。無可否認,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但既然他們有份參與製定相關政策,以上的行徑難免給公眾一個壞印象。蔡子強在接受報章訪問時,直斥問責官員「已經係身體力行表示唔信任香港嘅教育制度」。

按道理,由官員或議員草擬的條例,一旦獲得通過,他們跟其他人一樣,都要遵守條例。當然,教育政策並非法例,不遵守並不表示要受罰;但既然政策具法律效力,在本質上跟成文的法例差別甚少。上述的行徑,彷彿是對公眾說:政策會帶來什麼後果,我可不管,反正從前到尾,我都不打算受它們約束。這種態度,或多或少反映了,草擬人認為自己可以無需跟大家一樣。

回歸前,制定法律與政策的大部份都是英國人;他們作為過客,實在不會把這個城市視為自己的家,更遑論跟廣大民眾同舟共濟。但時移世易,現在已是所謂「港人治港」的年代;然而不爭的事實是,莫說是問責官員,就連建制內有影響力的大小人物,都紛紛對自己地方的教育投不信任票。最近在某討論區上,對以上現象有這樣的批語,可謂一語中的:管他們用何等富麗堂皇的言辭來歌頌偉大祖國,說服力卻遠遠比不上自己與家眷誠實的雙腿。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論語.子路》);名義不正當,道理就說不通。幾千年來,先生都備受提倡國民教育的人讚賞。把以上人仕的所為拿出來,評定一下他們推行的計畫在名義上是否恰當,實在無用多說;由此評定計畫能否令人心悅誠服,更是心照不宣。

在「門常開」內展示出的那套國民教育,同樣也是課堂內沒辦法教的。平心而論,它跟上篇「門常開」外的那套國民教育,你會如何選呢?

2012年9月17日星期一

課本沒教的「國民教育」(上)

上週在新政府總部外舉行的反國民教育集會,筆者也有份參與,當時站在近海旁的馬路上。突然間,有義工叫人趕快讓開一條行車線;一時間,大家都不知發生了什麼事,直至看到遠處有閃光漸漸移近,才清楚是救護車要駛入會場。與會者的迅速反應,在各社交網絡都獲得衷心讚許。

有趣的是,我們是怎樣認識在這些時侯,要對責任救急扶危的人開方便之門呢?從父母身上?有可能吧,但即使有,相信我們也很快忘記吧。在課室學的嗎?這又不是考試範圍,老師們應該也不會刻意教導。是政府呼籲的成果?這機會較高,但政府每天發佈的資訊何其多,市民根本沒有能耐逐一記入腦袋。

筆者唯一覺得可信的解釋,是這八個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換了當時暈倒的是你,你也希望醫護人員從速到來吧。在爭取自己權益的同時,我們也不會置別人的權益於不顧。回看六四集會、七一遊行等的群眾活動,參與者即使有強烈訴求,依然能夠保持秩序井然,想必也是這個原因。

更重要的是,這八個字,不僅是香港,在海內外亦同樣適用。當某個社會愈多人懂得這個道理,並且身體力行的話,那個社會便愈受人專重。在這種氛圍下,敵我矛盾雖不致於完全消失,也會漸被淡化;各方可以集中精力去建造社會,而不再花時間內鬥內訌。屆時,無需當局花盡心思對外宣傳,社會的形象自然會提高。

能達到以上境界的社會,在世間實在不多。香港的情況但未至於盡善盡美,但也算是合格;換了是其他地方,一個超過十萬人參與的集會,例必會演變成警民衝突。這些東西,管教育官僚那套「國民教育」教材編得如何客觀中肯,亦沒法在課堂上教導學生的。當今的統治團隊,到底會選擇珍惜這得來不易的高尚情操,還是繼續冷對甚至敵視反對者,令他們誤以為唯有走激進路線,才可達到目的呢?

2012年9月11日星期二

香港的民主荒誕劇(2012版)

立法會選舉來到這刻,可以說是塵埃落定;不管你對結果滿意與否,如今一切都已成定局了。

大賽完畢,例必會做個賽後檢討。那些落敗的泛民參選人當中,想必有不少位指責建制派全靠在背後有強大後盾,才能坐擁龐大的資源去打這場選戰;泛民陣營與之相比,實在難以匹敵云云。這種指控,看起來好像十分合理;然而,假使他們沒有獲得足夠的支持,出動再多的銀彈都只是白費工夫。

建制派的票源,筆者即管嘗試這樣分類:一是衷心認同他們政績,向他們投以信心一票的;二是純粹因為接受了「蛇齋餅粽」,就不分青紅皂白聽從他們的投票建議的;三是厭倦泛民各黨的內鬥內訌,因而以選票表示反感的。第一類的,即使筆者對這等意見不敢苟同,亦無法全盤否定;第二類的,除非你認為所有支持建制派的都是不帶腦袋投票,否則他們能否左右選情,實在值得商榷。筆者接下來想深究的,是第三類,因為筆者深信,三者之中它的比重最高。

選舉前,不少傳媒都舉辦論壇,讓侯選人辯論政綱。然而近年的趨勢是,論壇往往淪為異見者互相批鬥的擂台,令一切理性討論都只能靠邊站。筆者明白,爭取民主與指罵對手,不能相題並論;但站在一個平常人的角度,看着電視機螢幕下的那些罵戰,他們能不把兩者畫上等號,繼而對民主的憧憬大打折扣嗎?

爭吵之所以延綿不斷,是各方無法坦誠合作所致;箇中原因,在於各派死到臨頭,也寧可繼續一盤散沙各自修行,拒絕互相協調。在選民心目中,他們難免留下了只懂製造雜音,無助推動社會前進的印象。在無法結集力量,跟對方抗衡的情況下,他們在投票臨近前紛紛告急,確是意料中事(當然,這是真假難辨)。他們的遭遇,只能以自作自受來形容。

兩年前,筆者以相同的標題行文,預言所謂的泛民陣營,將會在選舉中遭受重創,甚至面臨崩盤;筆者的眼光如何,各位都心裏有數。可悲的是,以上的局面,似乎在可見的將來也無法改變;筆者實在無法預計,眼前這齣荒誕劇還有多久才能落幕。也許,這就是命運。

2012年9月3日星期一

長官們,請你們解釋一下。

猶記得,港大民意研究中心,在三月搞了一次民間特首選舉。投票一開始,網站瞬即被駭客攻擊,令有心參與投票的公眾,要專程前往票站排隊。筆者在排隊期間,遇上了堂兄與他妻子。在筆者心目中,堂兄以往並不熱衷於政治議題;那次全無事先安排的碰面,確是意料之外。

到了七一遊行,人道是有四十萬人參與,是03與04年頭兩屆後的新高,當中不乏以往忌談政治的娛樂圈中名人。按這個數字推測,不少人是蟄伏了八或九年,到今年再度挺身而出。

新政府上場後,隨即硬推國民教育;繼而引發的抗議活動,由七月尾的遊行到剛開始的絕食,此起彼落達兩個月,至今依然繼續。每逢有活動,筆者的「非是簿」版面總會充斥着相關的帖子;當中某些發帖的,本應都是對政治冷感的,卻都因為這件事,不約而同地站出來。

面對千夫所指,教育長官答道,沉默的大多數都是支持推行國民教育。這跟03年七一遊行後,政府與建制中人紛紛說,沒有遊行的都是支持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異曲同功。當然,這個推論是真是假,我們永遠沒可能知道;但從上述種種事例,足以說明他們言下的沉默大多數,確實起了一些對建制不利的變化。

也許某些人會覺得,筆者以上的觀察過於武斷。但筆者相信,只要你是關心社會動向,用心留意身邊眾人的言行舉止,不難得出近似的推論。問題是,跟社會把脈,從而制訂適當的行動,不就是長官們該做的事嗎?連星斗市民都注意得到的民意變化,難道長官們可以見而不視嗎?從近日的事態發展,我們還能不懷疑,他們對公眾的回應可以充耳不聞嗎?事到如今,不管國民教育最終是存是廢,整個管治團隊的公信心已經受損;為了一個不計分不考試的科目而失信於公眾,難道長官們覺得物有所值嗎?

面對如斯的局面,長官們,請你們解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