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4日星期一

揮之不去的老問題

「今時今日的香港經濟,仍是要靠地產與金融來支撐的呢!」農曆年後,有資深的銀行家約了筆者午飯;他雖未算是老行尊,卻總算打滾了二十餘年,可謂歷盡種種風雨。談話間,他以上述一句,總結特區政府成立以來的發展。

某些讀者想必仍然記得,主權剛易手之後,新任政府曾經訂下雄圖偉略,大力發展新產業;什麼「數碼港」、「中藥港」等的概念,隨即應運而生,更一度成為「潮語」。但事移世易,它們到底是仍然大有可為,抑或早已淪為明日黃花,明眼人應該心裏有數。

或許,部份人會認為,上述的觀察有以偏蓋全之嫌。的確,有少數行業(例如零售、建築等),在近年可以突圍而出。但身為銀行高層,這位仁兄應該見證過各行各業的盛衰,他的言論,相信絕非順口開河。平心而論,要一個僅得七百多萬人的地方做到樣樣皆精,最終或許會變得「周身刀、冇張利」。但現在回頭一望,港人花了數十年時間,居然仍在原地踏步,實在值得反思。

最近,彭博通訊社公佈全球創新指數的排行榜,香港只能排在第27位,不僅被南韓、日本、新加坡及臺灣等領先地區大幅抛離,還比排在第25位的內地還要低,實在是個警號。這個發現,不就是印證了大部份港人都慣了因循苟且、怠於創新嗎?難怪的,當單靠炒炒賣賣,就可以賺過盤滿缽滿時,大家還會有能耐花盡心思,開創一番新天地嗎?這樣說,地產與金融之興旺,到底是一種祝福還是咀咒呢?

當然,任何事都不能以非黑即白的態度去看,筆者亦相信,不少人(不管政治立場如何)正致力扭轉局面。問題是,當這個老問題,再努力也是揮之不去的話,未來的形勢一旦逆轉,我們還有多少本事去應付呢?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2014年2月17日星期一

是誰抹殺了機會

【小啟:筆者的 Facebook 專頁已經開通,網址是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敬請蒞臨指教。】
「我們如果認為,自己在社會裡,屬於那些『比較成功』的人的話,那我們就大方一點,對年輕後輩,寬容一點吧。今天的年輕人,要煩著他們的事情已經夠多了,犯不著要我們這些老人家再去踩多他們幾腳吧。有些人將社會分化撕裂,歸咎後生仔『乜都怨乜都鬧』,但我們這些中年人,對他們又何嘗不是『乜都睇唔順眼』?分化和撕裂是雙向的,沒有我們的自大,這個世代之間的分化撕裂,其實成不了事吧。其實『緊人,鬆自己』,是否才是我們這代人的真實寫照?」CK,《我不埋怨,不等於我應該怪你怨。》,刊於《主場新聞》,2014年2月9日。
今時今日的香港,幾乎每個年輕人都有智能手機;在街上,不時看到他們拿着手機按來按去。其他人看到,大多認為他們不外乎在玩遊戲、與友人聊天、或者是看影片。但筆者最近在車站等地鐵時,前方有位相信是讀中學的女生,拿着手機看的,竟然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新聞網站。姑勿論她是否要應付功課,肯花時間閱讀一些只有文字、沒有插圖或影片的新聞報導,實在值得可敬。

數天後,拜讀著名博客CK的兩篇文章《我不埋怨,不等於我應該怪你怨。》和《是誰留住了機會?》,相當有同感。簡而言之,坊間人傾向以「一竹篙打一船人」的心態,批評年輕人好逸惡勞、怯懦、缺乏上進云云,情況就正如一看見他們用手機,就先入為主地認定他們在「打機」一樣。話到底,這是一種偏見。

偏見之形成,往往是我們對某些事物一知半解,再滲入一些毫無關聯的猜想所致。只要我們肯踏出一步,主動跟對方接觸,從而瞭解彼此的立場,偏見即使無法完全化解,亦會消失得七七八八。換個角度看,某個社會裏偏見之多寡,充份反映各階層人仕能否有效溝通;可以想像,彼此的偏見愈少,各方能衷誠合作的機會就愈大。

把以上見解套用到時下這個偽國際都會,讀者不難察覺到,近年社會各方之所以瀕臨撕裂,不就是因為大家從頭到尾,都認為自己對、別人錯所造成的嗎?要麼個個都想把自己的一套,強加於別人身上的話,不同背景的人,還會有能耐凝聚共識嗎?在如此的氛圍下,還談什麼包容與接納嗎?在CK君眼中,這是一種代溝;在筆者眼中,則是比之更嚴重的問題。

平心而論,不論古今中外,以上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但當人際間的互信,被任意踐踏得體無完膚時,整個社會的發展機會,還會剩下多少呢?

2014年2月10日星期一

「應酬」大國

【小啟:筆者的 Facebook 專頁已經開通,網址是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敬請蒞臨指教。】

馬年剛至,先祝諸位萬事如意、身體健康。

農曆年前,來自湖北武漢的李娜,摘下職業生涯第二個大滿貫錦標。凱旋返國後,獲省政府頒發獎金。事後,不管是李娜還是省領導,均備受批評。本應是一件開心事,結果反而招來不少爭議,實在十分奇怪。

熟悉李娜的觀眾,對此應該不會感到意外。平心而論,撇開政治考慮,不管你是在體壇、政圈還是商界上打滾,要討好身邊每一個人,幾乎是沒可能的;必要時,你不得不從中取捨。她選擇說出心底話,不賣其他人的賬,難免會招來別人口舌。這一切,即刻不在她預計之內,也想必心裏有數吧。

也許,旁觀者會這樣說:身為國際知名的運動員,要麼她在處事時能夠圓滑一下,想必對自己的海內外形象會大有幫助。換言之,即使多麼不願意,也應該盡量展露笑容,以免落別人的面。在我們的詞彙,有兩個字可以恰當地將之概括-「應酬」。

如陶傑兄所言:任何無法翻譯的字句,必然有問題;恕筆者孤陋寡聞,英語果真沒有一個恰當的字代表應酬。它之精髓,在於你情但我不願,但我為日後着想(多少涉及利益),唯有盡力遷就。深一層看,某方要應酬另一方,意味彼此的關係並不對等。當然,不論古今中外,應酬偶爾是無法避免之事;但要麼應酬變成家常便飯的話,彷彿暗示人際間不講求平等;在這樣的氛圍下,不同階層的人根本無法交心,從而互相理解與體諒。

把以上的推測,套用到李娜身處的社會,我們不難發現,國人不分是貧是富,都是身不由己;她的遭遇,實在只是冰山一角。問題是,當大家都只採取「應酬」的心態、敷衍地處事時,還會有人肯如實地講真心話嗎?反過來說,如此的一個「應酬」大國,豈能不充斥着大量空話甚至謊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