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7日星期一

以暴逆暴,何時了?

烏雲密布的2010年已成過去。新十年伊始,我們再次見證了人類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道路是艱難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嗎?猜猜吧!
彭定康,《No Exceptions》,轉載自 Project Syndicate,2011年2月
在利比亞,反對現政權的勢力向首都步步進逼,效忠卡達菲的民眾則作垂死抵抗。類似的情況,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因此在週未時,筆者重溫了一套三十年前的電視劇-NHK整整五十套大河劇中,唯一以南北朝為背景的《太平記》。要在這裏描述故事的背景,筆者只能長話極短說。

十三世紀未,日本的鎌倉幕府政權雖然擊退了蒙古帝國的進犯,卻令國家上下元氣大傷,加上由北条氏主政的幕府,變得愈來愈獨裁專橫,弄得民不聊生,推翻幕府的聲音也愈鬧愈響。反對的勢力,集中在兩位關鍵人物手上:一位是後醍醐天皇與他身旁的貴族與土豪,另一位是足利高氏與各地方的領主與武士。1333年,兩股勢力結合起來,推翻了鎌倉幕府。北条氏與親信在走投無路之下,最後在東勝寺內集體自盡,情景悲壯無比。

然而,當共同的敵人被消滅後,兩派便開始不和。後醍醐天王親政後,民生搞得比以前還要差;足利尊氏(後醍醐從自己名字「尊治」中摘下「尊」字,贈予足利高氏)多番要求天皇下放權力,讓由他領導的武士階層管理國家;但天皇擔心他會重建幕府,有損自己權力,一直反對建議。不久,舊鎌倉幕府的殘餘勢力在關東發難,足利在起兵平亂後,乘機凝聚地方勢力,迫後醍醐退位。後醍醐在戰敗後,交出象徵皇權的三件神器予繼位的光明天皇,黯然離開京都。然而,後醍醐不甘心於從此歸隱,於是悄悄地糾集支持自己的勢力。當他們匯集到京都以南的吉野時,後醍醐宣告讓出的神器是偽造的,真的仍在他手上,自己仍是正統的天皇。自此直到1392年,日本出現了「一天兩帝南北朝」的局面。

表面上,獲足利等領主與武士支持的北朝,在經濟與軍事上都遠比後醍醐的南朝優勝,北朝要起兵吞併南朝,可謂易如反掌。但很快,足利尊氏在治國的方針上,與胞弟足利直義出現嚴重分歧,其後雙方的支持者更挑起內亂;南朝也借着這次機會,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各地戰鬥變得沒完沒了。尊氏為了儘快平亂,更要親手毒殺胞弟。時至今日,足利尊氏依然被不少右翼人仕視為亂臣賊子。

固然,北条氏的下場,實在是罪有應得。然而不管在什麼社會,當極權的統治階層被武力推倒後,當日團結一致的反抗勢力,隨即會互動干戈搞窩裏鬥。說白一點,各方不擇手段地互相廝殺,無非是為求奪取權力,他朝可以為所欲為罷了。問題是,以這種手段取得權力的勝利者,為求鞏固自身的利益,他能夠不設置重重關卡,阻止其他對權力虎視眈眈的人得逞嗎?新的統治者逹到這個目標,他們能夠不實施高壓鐵腕統治嗎?他們為求所謂的和諧,能不把社會的一切戾氣都壓倒嗎?這種管治的手法,不是種下了日後革命的禍根嗎?

因此,眼看獨裁政權相繼倒下,筆者不禁替這些國家的前途感到憂慮。猶如上文的內鬥內訌,相信很快便會活活上演;縱使沒有弄得生靈塗炭,但平民百姓在當前的局勢下,很難相信隧道的盡頭會很快看得見。可悲的是,大家還要再流多少的血,再目睹多少的仇殺,才可意識到做暴力來解決眼前的社會爭端,根本就是抱薪救火呢?一天大家不從權力的魔咒中擺脫出來,上述的惡性循環還有望被打破嗎?

我們的未代港督,在埃及變天後發表了文章,上面的節錄是文章的結尾。這篇文章,可以當成是筆者的回覆吧。不錯,我是悲觀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