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1日星期一

沒有科學,何以興國?

「我媽買了四十五斤鹽」友人收到位內地人這個訊息後,轉貼到自己的「臉書」上。另一位朋友,則轉載了一幅相片,內地有民眾一下子在超市買了五百公斤鹽,有人把相關的收據拍下來登上網絡。

這次由日本核危機引發的「盲搶鹽」,與2003年初白醋和板藍根被掃光的情況同出一轍:面對迫切的危機,有人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建議,其他人聽到以後,馬上不加思索地跟隨。莫說專家,即使是稍有常識的百姓,也很容易知道這些建議毫無根據;但大多數人仍抱着寧可信其有的心態,繼續盲從附和。結果謠言迅速擴散,形成一股浩大的盲流,令整個國家淪為國際笑柄。

在舊社會,通訊非常落後,百姓知識水準較低,有以上的情況,絕對不足為奇。但現在可不同了,咱們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手機用戶與網民人數更是世界第一,要知道如何正確地防輻射,猶如舉手之勞。然而,咱們竟然拿着這些科學的發明,散佈此等完全不科學的流言,我們不是可以斷定,這是個缺乏科學精神的社會呢?

進一步想,如果連自己的安全與健康,大家都可以如此馬虎草率的話,要面對更複雜的問題時,豈不是更糟糕?這一個半世紀,咱們飽受各種內憂外患所困;但許多時間,咱們總喜歡不求甚解地從西方拿一些東西來亂用,並天真地以為難題從此迎刃而解,但甚少人願意虛心地打好做學問的基礎,虛心探究問題的根源,再作恰當的判斷。不少讀者在初中時,總會在國文課上讀過任鴻雋的《科學的頭腦》吧,但從今次「盲搶鹽」事件來看,真正擁有科學頭腦的國人,究竟是多是少呢?要麼連科學精神都欠奉的話,咱們還能拿什麼來搞所謂「科教興國」呢?

回想鴉片戰爭未發生時,中國與日本同樣施行鎖國政策,洋人只能在指定港口與當地人通商。在日本,有一小撮人對由荷蘭商人帶來的科技用品有濃厚興趣,於是自行鑽研西洋學問,發展出「蘭學」,成為日本日後走向科學化的先驅者。但回到中國,恕筆者孤陋寡聞,我從來沒看過有國人主動學習洋人的各類知識。也許這個小小的差別,已經決定了兩個國家的命運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