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人道是,讀評論王家衛電影的文章,往往比看他的大作更精彩,皆因箇中的情節,可以引起近乎無邊無際的聯想。筆者接下寫的,不能算是影評,只是借題發揮,談別的東西而已。】
「拳有南北,國有南北嗎?」在電影《一代宗師》裏,南渡佛山金盆洗手的宮寶森對葉問說,自己當年聽過葉雲表的這番話之後,就讓他當上中華武士會的首任會長。心水清的觀眾,很快便察覺到這個所謂金句,是根據六祖慧能的明言「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衍生的二次創作。
佛教禪宗的祖師慧能,生於盛唐,距今超過一千年。據《六祖壇經》記載,來自廣東雲浮的慧能,打算拜五祖弘忍為師,卻被大師反指: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獦獠」者,是古代對嶺南人的貶稱;無需清楚其解釋,只要留意到二字都是從犬字部,就知道當時中原人懷着什麼態度去看南方人。撇開弘忍有否涉及歧視不說,中國南方與北方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可謂源遠流長。
《一代宗師》的上半部,就是以上述的文化之爭為主線:在金樓裏,宮寶森與隨從說的都是官話,葉問與燈叔等人說的則是粵語,雙方分庭抗禮、壁壘分明。宮寶森本想借這次南來的機會,把南北兩派的武術來個統合,卻被大師兄丁連山善心提醒:切忌橫柴入灶、操之過急。即使如宮寶森那樣德高望重,單憑他一己之力,又豈能替這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來個了結呢?
上半部的高潮,當然是宮寶森與葉問的對決(至於後者與宮二的切磋,則是下半部的開始,另篇詳談),兩人比試的不是拳腳,而是想法,彼此的對弈,但求見好就收、點到即止。這跟葉問在開場時的獨白「功夫,兩個字,一橫一直;錯的,倒下,對的,站着」成強烈對比。但看深一層,錯的一方,不會永遠被標籤為失敗者;對的一方,又不會永遠被稱為勝利者。這種比併,可算是君子之爭;用現代的詞語說,就是富體育精神的公平競賽。
可惜,自此之後,以上的風度便成為絕響:馬三向日本人投誠,師傅勸他懸崖勒馬、回頭是岸,卻反過來被徒弟施下毒手。宮二力排叔輩的阻止,誓要奉道報父仇;結果宮二雖然如願以償,但同時也身受重傷,除了平伏心底的那道烏氣之外,根本贏不到什麼來。這場決戰,關乎彼此間的名譽與榮辱;但事後,即使是勝出的一方,也頓時發覺自己失去的,竟然比得到的多,實在是無比的諷刺。
回到現在,近年,愈來愈多港人,對來自大陸的文化衝擊產生反感,並擔心遲早一天,香港獨有的特色會漸被吞噬。然而,想深一層,環顧古今中外,不同的文化此起彼落,某些由盛轉衰,實在是十分自然的事。兩套文化一旦有交流,少不免會有角力;問題是,隨後是否就如亨廷頓博士(Samuel Huntington)所言那樣,衝突勢在必行的呢?各人心裏的答案,可能很不一樣;但筆者相信,決不能用非黑即白的態度來做判斷。
引伸以上的比喻,文化的較量,有時會像宮寶森與葉問這般的高手過招,有時則像宮二與馬三那樣的拼死決戰。假若是前者的話,雙方都不會把輸贏視為一種包袱,不管誰勝誰負,大家事後都會努力檢討改進、精益求精,務求知己知彼,日後能百戰百勝。當眾多江湖中人,都抱着相同的態度修煉的話,習武者所專注的,只會是自己的修為,不再是如何打擊對手。屆時,整個武林的水準與地位都能得以提升,聲望也得以愈打愈響。
要達到這個境界,需要的是一顆寬宏大量的包容之心,把勝負的執念都拋開;缺乏這顆心,管你的功夫有多上乘,也無法獲得萬人景仰。問題是,不管是香港還是大陸,能拿得出這種氣量的人是多是少呢?連彼與此都只是一知半解,試問又怎能追求日益精進呢?一味只懂靠「食老本」或「銀彈戰術」來推廣自己那一套,在外間的說服力是高是低呢?
也許,我們真的活在一個再無宗師的世代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