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3日星期一

愈見沉重的「世界盃」

四年前,筆者在世界盃舉行之際歐遊,然而回港後,對足球的興趣已經大減。因此來到今年,筆者連賽後精華也未必看。然而,作為全球盛事的話,依然值得談談。

首先,據彭博通訊社估算,今屆的開支已是上屆的三倍多,四年前的主辦國南非,至今只能賺回十份一的開支。雖則巴西的經濟近年大幅躍升,但要埋這張單仍然非常吃力;加上兩年後,里約熱內盧將主辦奧運,對公共財政肯定百上加斤,此消彼長之長,投放於國民福祉的資源自然減少。難怪愈來愈多當地人認為,世界盃對他們百害而無一利,這些不滿在漸漸累積之下,就變成了連串的示威與罷工。

另外,八年後的卡塔爾世界盃,接連爆出了負面報導。到最近,英國《週日泰晤士報》在專題報導中詳細羅列證據,指控主辦國賄賂執委會成員,左右選舉結果。在輿論與贊助商的壓力下,國際足協方才展開調查。本來,把世盃安排在人口只有二百萬的沙漠小國舉行,已經惹來眾多非議;如今,該國能否順利如願,變數愈來愈多。

對以上現象,坊間一般會這樣解讀:決賽週隊伍,自1982年西班牙一屆開該增加,到1998年法國一屆已達三十二支。相應的基建、保安等的費用大幅增加,只有極少數國家能負擔。為求收支平衡,唯有向贊助商大開綠燈,能有如此財力的,不外乎是那些屈指可數的巨企。如是者,一個龐大的利益輸送系統便形成了,引發以上的事件。

曾幾何時,能夠主辦奧運、世界盃等大型盛事,是一種無限的光榮,當地人民普遍都表示支持。但時移世易,縱使場內的汗水、歡呼、體育精神等等,今天仍然無損,但擺在競技場上的利益愈來愈大,令體育變成一盤生意;當推動體育發展的動力,由追求卓越轉移到純粹為了金錢時, 以往的一份純真,似乎已灰飛煙滅。

當然,站在運動員的角度,不管環境怎樣,他們的終極目標都是爭取錦標。然而,隨着牽涉的商業利益不斷膨脹,他們眼前的獎盃或金牌,彷彿愈見沉重。按此趨勢,場內與場外之間的矛盾,只會日益加深;敢問昔日創辦賽事的先賢,當前的局面是他們預計之內嗎?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