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2日星期一

這樣也不發聲,你會嗎?

「早前,我坐過一班(中國)國內航班。我留意到在前方的銀幕上,放映着一部某位民族英雄如何獨力對付入侵日軍的電影;然而,似乎沒有一位乘客觀看。不少寧可拿着自備的手提裝置,欣賞荷里活電影。」居港數十載的英語作家 Nury Vittachi,最近在《紐約時報》行文,向海外讀者講解中國的電影審查制度。上述那句,是文章的結尾。

差不多同一時間,網上流傳一份聲稱是國家廣電總局發出的清單,列出今年哪些題材的節目不准播、哪些反而要多播云云。姑勿論指令之真偽,當中的細節跟當前領導層的主旋律十分脗合;按此推算,Nury 在飛機上看到的電影,定必被視為展示愛國情操之作,肯定屬於被重點宣揚之列。然而,觀乎乘客的表現,到底國家這套「標準」是廣受認可、抑或是被大眾當作耳邊風,實在十分清楚。

在互聯網的世代,民眾要取得資訊,已經無需透過特定的渠道;加上盜版猖獗,令內地人已經可以不費氣力,就可以觀賞自己喜歡的電影。簡而言之,官方自建國以來訂立的審查制度,效用已逐漸消失;但他們不僅拒絕與時俱進,規管力度反而有增無減,在局外人眼中,整個現象實在不可理喻。近日發生的《武媚娘傳奇》事件,是個活生生的實例。然而,在「穩定壓倒一切」的環境下,縱使一切猶如國王的新衣,大家除了繼續陽奉陰違之外,似乎再沒有辦法去改變現狀。

闊一點看,類似的怪象,在鄰近地區實在比比皆是。簡而言之,即使官員的所為跟民眾的期望相距甚遠,為免日後惹麻煩,他們往往敢怒而不敢言;漸漸地,他們會覺得,再繼續爭取也是徒然,繼而放棄;如是者,當局自然可以更肆無忌憚。

回到香港,在「佔領」事件期間,不少人(尤其是學者)正就是以這套「怕麻煩」的邏輯,即使明知當前的方案只屬A貨,也寧可把茅頭指向示威者。他們認為,現在不「袋住先」,以後就恐怕沒有機會。然而,要麼你的立論,是單純受到恐懼驅使,而不是在經過反覆思量之後,相信它合情合理、能有效解決問題的話,很顯然,你根本不是心悅誠服。凡事有果必有因,要麼你甘願倒果為因的話,難道你樂於看見一個當權者愈來愈可以為所欲為的局面嗎?抑或你早己像上述那些飛機乘客那樣,只求自我感覺良好呢?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