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1日星期一

八月狂想曲

七十年前的這個月,美國因應日本拒絕接納樸次坦宣言,向廣島及長崎投下原子彈。日本其後稱降,二次大戰亦隨之結束;自此,新的世界秩序開始形成,直到今時今日,影響力仍然深遠。近月,在日本的傳統媒體,陸續有相關的報導,有昔日老兵的專訪,也有戰後一代訴說對和平的渴望。但他們談來談去,似乎有某些話題,至今仍未被觸及的;近年在港上映過的兩套日本電影,可作為窗戶讓我們透視。

這兩套電影,同樣以二次大戰為題,首先是由一位無名卒的事跡開始的《永遠的0》,繼而是講述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生平的《山本五十六》。兩部電影雖則取村各異,卻不約而同地有兩個共通點:電影中描述的「戰爭」,指的是「太平洋戰爭」,是由偷襲珍珠港開始的;但至於在此之前發生了什麼事情,電影幾乎隻字不提。另外,即使大部分故事在日本以外發生,但在電影中出現的外國人,可謂寥寥可數。這給像筆者那樣的「外人」的印象是,日本人對開戰時外國人的際遇,似乎不太關心;白一點說,就是對當年的戰爭罪行加以隱瞞。拿着這兩項發現,大概可以對現實的情況有個合理的解釋。

年初,由宮內廳花了近四分一世紀監修的《昭和天皇實錄》開始出版,共有十九部,現時只出了兩部。在此之前,寫下獲獎著作 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的 Herbert P. Bix 教授在《紐約時報》撰文,指自己曾被獲邀參與此項工作,並可觀看原始史料。此等良機,理應是每個學者都夢寐以求;但當教授知道,對方要自己承諾,不可談論裕仁天皇的戰爭責任時,他便婉拒了邀請。教授引述去年十月號的《文藝春秋》雜誌,報導三位看過這部實錄的作者,都異口同聲地指內容有顯著的遺漏與修正;例如裕仁天皇與麥克亞瑟將軍曾會面多達十一次,但實錄僅記載了頭一次。簡而言之,整部實錄可謂避重就輕,對還原歷史真相的幫助是大是小,自然不言而喻。

誰對誰錯,留待專家們說過清楚好了;但從上述的觀眾,我們不難看得出某種對待歷史的態度。人道是:歷史是由勝利者寫成的,當權者以篡改歷史來彰顯成就,不管東西文化都時有發生。但隨着科技進步,要證明某些事情的真偽,已經不是難事。然而,有再好的工具,要麼大家都沒打算用的話,一切都是徒然的;當大家都沒打算追尋真相的話,歷史就會被扭曲和誤解。這一點,不止是日本,一眾東方文明的國度,或多或少都在做相同的東西。或許,所謂「成王敗寇」,從古至今都是他們的核心價值,歷史於他們而言,不過是宣傳工具而已。如是者,祖先們犯下的錯誤,後人往往無法汲取箇中教訓,繼而重蹈覆轍。

一場大戰,不僅是無數血與淚的交織,更把人性最幽暗的一面赤裸裸地展露在世人眼前。後人回顧時,要麼試圖美化這些東西的人,對絕大多數的無辜死者到達是種尊重還是踐踏,明眼人應該心裏有數。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