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此篇文章寫於大地震前兩星期,本應是筆者作為《動筆動思考》舊生專欄成立的見面禮;但因報章編排遲遲還未弄好,專欄成立日期一再押後,筆者決定以其他文章替而代之。)
早陣子有一段時間,心情很不佳,胡亂地在YOUTUBE找些搖滾音樂來聽,籍此發泄一下。結果找來的,是自己久違了的日本視覺系組合DIR EN GREY。
老實說,縱使他們的首三張專輯仍舊在我那封了塵的CD櫃內,我並非特別欣賞他們的音樂。他們初出道時的單曲《殘-ZAN-》,主音簡直像是一面「索K」一面唱的。這類型的音樂,想必絕非那些鐘情於SMAP、嵐或AKB48之類的人的那杯茶。
但有趣的是,他們在歐美的搖滾樂界中漸漸打響了知名度,過去多次參與海外的搖滾音樂節,皆獲得當地樂人不少好評;對於完全不刻意唱英文歌的他們來說,這個成績實在是難能可貴。近年,視覺系搖滾的元祖X JAPAN與其得意門生LUNA SEA相繼宣告復合,並矢志向海外發展;對那些多年來不離不棄的忠實粉絲來說,今次確實是久旱逢甘雨。奈何這股來自海外的熱潮,難以替沉寂了十多年的視覺系搖滾在國內重燃生機,特別是他們對社會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
以此為窗口,讓我們窺視一下日本社會另一種形式的衰退。
無可否認,搖滾樂是一種叛逆的象徵,它敢於沖擊既有的思想與價值觀,表達了對自由的渴求。因此在西方社會,不少搖滾樂手與樂迷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形成一股與保守勢力抗衡的力量。由於搖滾樂或多或少帶着反建制的信念,縱使東方人喜歡聽搖滾樂,卻只有日本能產生出自己的一套搖滾文化。筆者聽了日本搖滾樂凡十餘年,認為他們的製作水平可以直迫歐美頂級搖滾組合,也許因為這個原因,日本樂隊開始受西方樂界注視。踏進千禧年,日本動漫在世界各地牽起熱潮,扮相與動漫主角很相近的視覺系搖滾樂隊,也開始備受西方樂迷愛戴。在文化層面上,視覺系搖滾確實是日本成功衝出海外的優良產品。
然而回到國內,縱使他們的公演依然場場爆滿,但今時今日,JOHNNYS事務所的藝人與AKB48可謂霸佔了大部份的媒體空間,搖滾樂能在媒體亮相的機會,已經愈來愈少。當然,這種情況在日本並不算稀奇,但日本人厭離搖滾樂似乎已成為大趨勢。要麼在文化層面上,連半點抗爭的精神都拿不出來,要他們破斧沉舟地打破傳統的珈鎖,全面推行艱苦但必要的改革,更是妙想天開吧。難怪不少西方評論預期,日本社會無法擺脫現時的惡性循環。
最近看到一篇報道,指出日本不少在鄉郊生活的青年,寧可放棄遷往大城市賺多點兒錢,也不願意離開自己住慣了的社區與熟悉的朋友;要他們隻身往海外工作,體驗一下不同地方的文化,簡直是天方夜譚。面對以上情況,不少日本企業開始嘗試聘請懂日語的中國人,填補一些以往只開放給日本人的中層職位空缺。在世界的職場上,日本年輕一輩已經淪為電車男般的御宅族,喪失了以往的競爭力;這種退縮的心態,窒礙了國家復甦的進程。
不久前,大前研一在著作《低智能社會》中,指出現今的日本人,開始對國外發生的事情漠不關心;漸漸地,日本社會呈現着鎖國的心態。當然,像DIR EN GREY那樣懂得開拓海外市場的人,為數仍然不少;但當他們在國內的知音人買少見少的話,也許真的標誌着,日本要回覆世界第二經濟體系的地位,已是個遙不可及的目標了。
(註:大地震後,看見不少華語媒體盛讚日本人即使身歷浩劫,依然保持良好的秩序與克制的態度,並對他們的災後重建感到樂觀。他們是否刻意壓抑自己的悲傷情緒,筆者無意猜測;但即使準備做得如何萬全,當一場世紀災難來臨時,頓時感到措手不及也是十分正常的。至於那些倖存者能否從此洗心革面,令國家重新振作,仍需拭目以待;但再仔細想想:二十年前的經濟泡沬爆破,不也是帶來災難性的破壞嗎?為何日本人要白白浪費了二十多年,來到今時今日才意識到要改變呢?因此,筆者仍然維持以上較悲觀的推論,才決定繼續刊登這篇文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