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6日星期二

還要講「港男港女」?

電視台再度以「港男港女」為題製作時事節目,一如所料,再次引來激烈辯論;甚至乎有婦女團體發表公開信,抗議節目內容徧頗。當然,一竹竿不能打盡一船人,被訪者在節目中表達的意見,不能完全反映所有「港男」的立場;但每個人選擇什麼生活態度,都是屬於個人的自由,除非它會對別人構成傷害,否則我們根本拿不出什麼理由去干涉。故此,繼續對故事中人評頭品評足,或對節目內容說三道四,說白一點是略嫌多餘。

或者,我們不妨退一步想,是什麼令大眾在近年,對此等議題有如斯大的反應呢?

節目的標題,叫《偷聽男人心》,這給大家的印象是,男人的心在想什麼,他們很不願意透露,說得優雅點,這是種含蓄的表現。要瞭解男人心,決不可堂堂正正問他們,只能旁敲側擊,悄悄地摩過清楚。對的,你可以說是這是男兒缺乏自信所致;那筆者就進一步問:拿走了男兒們信心的,又是什麼呢?

這條問題的答案,每個人都可以很不同;但筆者嘗試把這些原因,歸納為「人言可畏」這四個字:公眾對這些男兒,有某些要求與期望,男兒感到有負這些期望,才不敢讓別人瞭解真實的自己。的確,這個問題在任何社會都存在,但換個角度看,公眾的期望其實是把兩面刃,它是構成社會核心價值的重要因素,卻同時是壓抑個人本性的枷鎖。當社會愈是強調這些期望,它們對人的思想箝制便愈見厲害,人在這股龐大的群體壓力下,不得不順從這些期望(至少要在表面上)。

就以兩性關係為例:把缺乏吸引力的獨身人仕,動輒冠以「宅男」、「剩女」、「敗犬」等帶着衊視的標籤,似乎是東方社會獨有的現象。這些標籤,把整個社會分化為強勢群與弱勢群;在這類勝者與敗者壁壘分清的社會,人們相處時會充滿着壓迫感,彼此難以作坦誠的溝通,自然很容易產生各種誤解。一個猶如芝麻般的「港男港女」議題,便是這樣愈滾愈大了。

從這個小小的議題出發,我們不難意識到,港人漸漸呈現出自以為是的心態;在遇到困難與衝突時,只懂憑自己立場去作定斷,懶得去顧他人的處境。漸漸地,各階層缺乏交流的意欲,反而開始以猜度、埋怨、歧視甚至責罵,取代對話與諒解。寬一點看,近年香港社會的深層矛盾之所以日漸加深,不就是這個原因所致嗎?要破解這困局,我們能不放棄一己的執着,不再支持別人要服從自己,轉而以一顆包容與開放的心,多點兒設身處地,接納不同的觀點,從而達到真正的和解嗎?要重建溝通的橋樑,我們該齊齊主動行事,還是繼續守株待兔,等待甚至迫令別人先開口呢?

說到這裏,我們還該花時間去談「港男港女」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