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動蕩的世界,人們為了生存別無選擇,無論你怎麼努力遵循規則,遲早都要迷失自己。」在介紹《奪命金》時,導演杜琪峰經常強調它是香港社會近三十年發展的一個縮影:表面上,我們身處的是個傲視全球的金融商貿中心;但港人賴以為生的,都是投機炒賣的活動。在這個唯利是圖的環境裏,金錢成為了衡量個人價值的最大標準(雖未致於唯一);為了財富,為了生存,一切原則都可以拋之腦後。這種沒有原則的生活,就成為電影的英文稱謂。
名導演要談的,是這個小城市的實況;但放之於四海,情況也是大同小異。與《奪命金》同期上畫的《孖展風雲》,初出茅蘆的「埃賓架」,發現投行手持的資產根本一文不值;老闆為求生存,交易員為求佣金,決意要趁這批垃圾資產未發臭前悉數拋售,曾經憂慮這舉會令銀行與同事名譽盡喪的主管,最終也得為五斗米折腰。電視劇《天與地》裏 Dr Dylan 的金句「This city is dying, you know?」,最近響遍全城;但仔細一想,真正 dying 的,何止這個 city 呢?
縱使情況還未致於壞人當道的局面,但不爭的事實是,眼前那些「大得不能倒」的機構與組織(不管是公司還是國家),主宰了全球的政治與經濟系統;為免局面無法收拾,大家都千方萬計要保住它們。這面免死金牌,令它們可以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把自身利益凌駕於公眾利益之上。就以經濟領域為例:那些量入為出、謹慎理財的小國,被另一些賒借度日、入不敷支的大國牽着鼻子;如是者,一個恃強凌弱的世局便逐漸型成,好習慣被鄙視,壞習慣被褒揚;劣幣漸漸驅逐良幣,世間再無好榜樣。
更糟的是,由以上情況衍生出來的道德風險,漸漸令眾人相信:循規蹈矩做事,不單對自己無好處,到頭來還會吃虧。正如《孖展風雲》裏大老闆的「搵食三招」:快、醒、騙,總言之,過了海就是神仙,手段如何無需過問。在這個只求爾虞我詐的修羅場裏,人性被徹底商品化,沒有利用價值的,無需多說會獲得什麼下場。投資銀行的裁員潮,就像貨架上的商品頃刻變得過時,輕則割價求售,重則當成垃圾丟棄似的。
來到這裏,想必有不少人會把問題歸咎於資本主義、全球化、市場經濟等的東西;簡單點說,就是一個字:錢。錢,是人類文明發展中一項重要產物,有趣的事,儘管世界各個古文明相隔十萬八千里,卻都能獨自建立貨幣制度,這彷彿暗示着,使用貨幣是人類的共識。的確,它是一個方便交易的工具,透過它,每個人都能夠各取所需。但當這個工具的主人,因為貪念而淪為它的奴隸的話,除了是十分可悲之外,更反映了人類的愚昧。
愚昧之產生,在於大家迷信着財富可以令自己一世無憂;但諷刺的是,因財富而產生的問題,往往比它能解決的問題更多。俗話有云:錢財身外物;當然,這不表示它完全沒有功用,但期望身外物能處理身內的事,最終只會變成奢望。問題是,再多的財富,真的能帶來多一點的幸福嗎?近年,在全球幸福指數的排名中名列前茅的,都不是經濟發達的工業國,而是那些生活簡單、與世無爭的小國;不管那是加勒比海旁的小漁村,還是喜馬拉雅山腳的小村莊,當地居民展露出的真摯笑容,都是世人對財富的執迷的最佳反證。但莫說打破這個謬誤,我們到底有沒有足夠的智慧與勇氣,對以上的困局有所醒覺呢?
坊間不少人說,來年將會是變幻莫測的一年,經濟政治層面上的種種內憂外患,肯定令眾人感到非常困擾。然而,上述那些沒原則的生活,大家又不打算摒棄。筆者不禁慨嘆:人類的智慧,是否已經到了極限呢?在眾人皆醉之時依然保持清醒,是否只是曲高和寡之舉呢?不想人云亦云甚至同流合污的話,我們又應如何自處呢?聖經說:天國近了,我們應當悔改;人道是,世界未日距今還有不足一年,讓我們抱着這些疑問,迎接面前這個半假半真的未世。
(註:由於近月諸事繁忙,加上自己的生活在來年將有重大轉變,因而需要拖慢寫文的速度。待一切安頓過來之後,筆者才回復每週一篇的習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