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9日星期一

「着數」,真的毫無代價嗎?

近年,每逢上班日的早上,在各個鐵路站的出口,總會出現一個怪現象:穿着五顏六色制度的女士,向途人派發各式各樣的免費報紙;而在她們旁邊則有無數的老人家,希望你把看完了的免費報紙贈送給他們,皆因它們回收有價。如是者,在上班的繁忙時間,車站出口變得異常地擠迫,對不少人來說,這是一種無謂的滋擾。

筆者不禁疑問,當相關報社的職工,一方面每天不懈工作去製作報紙的內容,另一方面卻目睹自己的成果被極速送往回收商時,心裏會有什麼感受。當然,不少圈內人早已看化了,但只要你的感覺仍未完全麻木的話,或多或少也會感到洩氣。

無可否認,免費報紙是平民百姓的恩物,但對辦報人來說,這也許是惡夢的開始:不管報紙收費與否,其經營的成本確實不菲;要麼用家不願付鈔,除了把一大堆廣告塞進篇幅,以求增加收入之外,報社唯有將貨就價,縮減編採新聞的成本。這對新聞的質素是好是壞,實在不言而喻。

當然,在市場經濟之下,有什麼樣的讀者,自然有什麼樣的報紙。從以上的觀察,讓我們窺視這個城市的一些怪現象。

站在公眾的立場看,一份自己無需任何付出的免費報紙,是一種甜頭;用地道的粵語說,是一種「着數」。一聽見「着數」二字,不少香港人會格外眉飛色舞,坦白點說,這是貪少便宜的舉動。然而仔細想想,報紙作為媒體,最終受惠的應該是普羅大眾,而非廣告客戶;要麼公眾寧可取得「着數」,也拒絕掏錢購買更高質素的報導,我們不是有理由推測,港人對新聞報導的質素根本不甚講究嗎?這種經營環境,對新聞自由到底是好是壞,實在無需多談;而港人對這個核心價值,在骨子裏有多重視,實在很有參考價值。

寬一點看, 這種追求「着數」的文化,漸漸左右着香港的政治環境。譬如說最近的區議會選舉,某政黨經常被指以「蛇齋餅粽」的策略招攬支持者。在批評這種行徑前,我們必需先想想:要麼選民不是貪圖「着數」的話,試問此等手法又能否奏效呢?進一步想,上至政府高層,下至黎民百姓,只要接受到一些小恩小惠,就能把更重要的大原則拋之腦後的話,他們會懂得在必要時站出來,挺身捍衛自由、民主、人權嗎?難怪筆者在兩年前開始,對香港的民主發展感到悲觀;時至今日,筆者的立場仍然沒有改變。

不管中外古今,參與任何方式的交易,在獲得任何東西的同時,你或多或少都需要付出。根據以上的推論,我們還能天真地相信,取得「着數」之後我們就完全無需付出的嗎?要付出的代價,我們真的承受得起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