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8日星期一

求學就是求分數-談《作死不離三兄弟》

印度電影《作死不離三兄弟》的三位主角,是大學宿舍的同房:法漢 (Farhan) 一心希望成為攝影師,卻要為滿足父母的意願才報讀工程系;拉朱 (Raju) 則為求家人能盡快脫貧,不斷求神拜佛,期望出人頭地。換句話說,他們背負的是別人而非自己的期望。假使無風無浪的話,他們都只打算勉強能夠畢業,找得一份好工便心滿意足;但藍丘 (Rancho) 的出現,徹底顛覆了兩人的一生。最終,法漢與拉朱都能放下包袱,達成理想;然而就在畢業禮後,藍丘悄然地消失在人群中,之後一直音訊全無。整個故事的主線,就是講兩人尋回藍丘的旅程。

電影裏描繪的校園生活,實在惹起不少香港人的共鳴:莘莘學子關心的,只是成績排名與就業前途。考試時,只要你有本事把教科書背得滾瓜爛熟,就可以過關;至於自己能否真正吸收這些知識,並把它們靈活運用,反而變成了次要。這個情況,即使是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華人社會,同樣有深刻的體會。

表面上,一直為人詬病的填鴨式教學,是問題的原兇。然而凡事有果必有因,這種教學之所以久久陰魂不散,肯定是因為它符合某些價值觀的。我們嘗試從這套電影裏,找尋箇中端倪。

在電影裏的「皇家工程學院 (Imperial College of Engineering,簡稱 ICE)」,學生的考試成績是會被貼上壁報板上的;這跟舊中國科舉過後,朝廷放榜的傳統異曲同功,誰人名落孫山,誰人名列前茅,可謂一目瞭然。分數與排名,彷彿是種身份的象徵;成績好的藍丘與「馬屁精」查圖爾 (Chatur),拍畢業照時就可與「病毒」教授並排而坐,至於排榜尾的法漢與拉朱,則只能站在最後一排當閒角。換句話說,在這個「求學只是求分數」的環境裏,學生都被掛上「勝力者」與「失敗者」的標籤;從「病毒」教授以「鵲巢鳩佔」的故事對新生訓話的一幕,可見一斑。

寬一點看,當每個人都熱衷於比拼成敗得失時,大家便不經不覺地認為,自己要出人頭地,必須要把弱者壓下來。許多時侯,勝利者為求鞏固自己的地位,往往會設下大大小小的關卡,好讓弱者無法誇越雷池半步。於是乎,辦教育的目的,就是令學生馴服於現有的建制,維持固有的社會秩序;而莘莘學子為免被他人看扁,一般都會循規蹈矩,接受這套規則。故此在教師們眼中,對名譽地位完全不感興趣的藍丘,實在是個離經叛道的青年,要不然他是位資優學生,他早就被逐出校門。

把視線轉回香港,官員這邊廂勸諭家長「求學不是求分數」,那邊廂又要求各大專院校爭國際排名,這種矛盾的心態,實在令人費解。另一方面,縱然科舉已早被廢除,但每逢公開考試前後,媒體都爭相報道考生如何備戰、哪家學校出最多的所謂「狀元」的消息等等。種種教育改革之所以屢試屢敗,不就是因為以上那些根深蒂固的信念所致嗎?當大家對片中情節不斷會心微笑,不僅做不出什麼去突破以上局面,還要迫孩子們學這個學那個時,確實是可悲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