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馬拉松賽事,早已曲終人散;場內發生的種種事端,筆者也不打算多談。然而,場外有一則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卻很值得深究。
賽事期間,大會要在銅鑼灣終點附近封路,即使是星期天的大清早,仍然惹來不少民眾在沿途觀戰。筆者某位友人,更親身在駱克道為參賽者打氣。然而他跟同行的朋友事後在「臉書」上,異口同聲地說感到有點兒掃興;皆因大部份的途人,都只是袖手旁觀路上的參賽者,沒有積極聲援,也沒有拍手以示鼓勵。一位仁兄,更聽見有人呢喃着一些冷言冷語,不知他是取笑場內的人只是自討苦吃,還是不滿封路阻礙了他的行程。這種氣氛,令那些落力打氣的人頓時感到,自己像是發瘋似的。
大會說,今屆賽事有超過七萬人報名。即使並非所有人都會如期出席,當中也不乏外地人,但這個動員力,其他賽事根本無法達到。當然,不少跑手都是抱着趁熱鬧的心態參加,賽前沒有操練充足,以致不少人在比賽期間抽筋或扭傷,今年更釀成慘劇;但對普遍缺乏運動的香港人而言,願意在本應可以盡情休息的週日清晨,從各區匯集到賽道上跑步,依然是難能可貴的。這份小小的毅力,不是應當被嘉許的嗎?對於上述的發現,友人笑言只是港人太害羞;但筆者不排除,不少人根本是冷漠看待這次盛事。
對的,能看到有人熱心鼓勵參賽者,總比沒有好。但賽事的主辦者,又有否對他們開方便之門呢?整修長達四十二多公里的賽道,除了尖沙咀起點和銅鑼灣終點外,絕大部分都在閒人免進的快速公路上進行。主辦機構重視的,到底是提升大賽的質素,還是增加參賽的人數(與收入),實在無用多說。連表達支持都要受到諸多局限,難怪友人會感到洩氣。
但相比起以下的事例,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最近在「獨立媒體」裏讀過一篇文章,行文的是一位熱愛本地足球的青年。每逢香港隊有賽事,他與朋友都會進場支持。但當他們打算帶樂器與旗幟進入球場時,卻屢次被康文署、警方、場地保安甚至足總阻止,他們往往要通過煩複的手續,才能為港隊搖旗吶喊。更糟的是,這番努力不單沒有被認同,某些人更嫌他們阻礙視線而報警;這對場內為香港披甲的球員,豈不是一種無形的踐踏?
時下坊間有不少評論,說這個城市怨氣太重;遇見以上那些鼓舞人心的事,不是好應該表示一下支持嗎?假使連喝采都要被禁止,這個城市還有什麼生氣呢?想到這裏,Joe Junior 的金句「This city is dying, you know?」又再度響起來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