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6日星期一

龍年談狗(上)


孔慶東大放厥詞之時,距離北大歷史上公認的最傑出校長(亦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任校長)蔡元培的生日不遠—2012年1月11日是蔡先生144周年誕辰。很湊巧,作為中國第一代民主革命的元勛、反帝反專制的無畏鬥士,蔡先生至今仍長眠於香江邊上,那個被孔慶東罵作狗的人們聚居的城市。…(中略)…且不說北大的態度冷淡,就是蔡先生的家人,也從來沒有讓他的屍骨「北歸」的念頭。【《上海商報》評論版主編陳季冰,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2012年1月30日】

「孔和尚」最近在視頻節目內的出位言論,引起港人激烈回嚮。不少人覺得,把某些港人形容是狗,是極大的侮辱。事件誰是誰非,筆者無意參與討論;反而想借這些事件,談別的東西。

不知何解,在敝國的文化裏,狗永遠是一種低賤的動物。在日常的辭令裏,不乏與狗有關的貶義詞,例如「狗眼看人低」、「打落水狗」、「狼心狗肺」、「喪家犬」甚至是「走狗」。在舊社會,狗是六畜之一,是人的主要肉食;然而,國人對狗的蔑視,並沒有在牛羊等身上看得到(較為近似的,是豬;但西方人、猶太教與伊斯蘭教徒也有鄙視豬的習慣,未知國人以有色眼鏡看待豬,是否受了外來的影響)。這個敝國獨有的現象,實在有點令人費解。

反觀西方社會,有句不知出處的俚語說:接觸過的人越多,人會越喜歡狗。人類養狗作為寵物雖然源遠流長,但近年的趨勢是,狗的價值有時比人更高。像電影《孖展風雲》裏,投行經理一方面每天花費數千美元,為患上絕症的愛犬延命,另一方面看見一群群被裁減的員工抬着紙皮箱離開,竟有幸災樂禍之感。假使西方人願意把花在狗身上的錢,捐出來替第三世界扶貧的話,這想必是件萬民頌讚的美事吧。

東西文化各走極端,不算是什麼新鮮事。但筆者姑且將上述的發現引伸出去:沒有人類,寵物根本無法生存,故此在某程度上,寵物可算是處於弱勢的一群。看看兩種文化如何看待這個弱勢社群,或多或少可以反映他們的包容力。不說外地,單單看這個自稱是國際社會的香港,虐待流浪貓狗的事件,仍然偶有所聞;發生在鄰近地區的,更加連媒體也不會報導。拿這個發現跟西方那些動物權益運動相比,簡直是兩個不同的世界;要麼你的權益受到侵犯,哪個世界會有能力保障你呢?

某程度上,以上現象展露了這些社會對暴力的麻木感;要麼連實際的暴力,也可以忍氣吞聲甚至暗中支持的話,言辭上的施暴,就更加不在話下。難怪活在此等社會的人,會想出特別多的花款方式去罵人。一個視罵人為家常便飯的國度,基本上不會鼓勵理性討論。在如斯氛圍下紮實的學術機構,在國際舞臺上能獲得多少的認受性,實在不言而諭。「孔和尚」的那番話,也許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蘆葦。

陳季冰的撰文提醒了讀者,敝國一位去世六十多年的改革先驅,現在依然長眠在香港仔的華人永遠墳場。當我們目睹內地稍為有經濟實力的尖子學生,都希望來港讀大學時,也許蔡先生在九泉之下,也寧可把自己的遺骨留在「孔和尚」言下的走狗之地,也不願返回自己一手領導過的學府安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