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0日星期二

香港的《飢餓遊戲》(上)

全球票房直逼四億美元的電影《飢餓遊戲》,講述一群被挑選的少年,在競技場上參與一場互相廝殺的博鬥。筆者不是影評者,不打算在此評論電影是好是差。然而,有看過這齣戲的朋友,在散場時聽見身邊有人這樣說:既然遊戲每年都會舉行,適齡的少年不是好應該事先鍛煉一下,以增加自己勝算嗎?

聽見這番話,筆者立時想起一則往事:去年參與過的義工計畫,當中不少活動是跟中學生合作的;在空閒時間,他們每每拿出各樣教材溫習。詢問時,他們多數會答:自己是文憑試的首屆考生,校方顯得格外緊張,活動結束後,他們都要回校補課。那時,距離考試還有一年;這一刻,他們都在各試場拼搏了。

校方之所以如此操心,無非是希望借好成績來增加知名度,籍以吸納更多優質學生。在這種氣氛之下,難怪不少人會以「一試定生死」去形容考生們的處境了。有以上的社會背景,難怪影院內那位仁兄會有這樣的一句。

湊巧地,「飢餓遊戲」的參賽者,年紀大概是十二至十八歲,跟文憑試考生差不多。電影內的少年,要爭的是生存權;而在真實世界的考場,爭的是各院校的學位。這樣說,電影裏描述的那個虛構遊戲,豈不是活活地在我們身邊上映?

更有趣的是,電影裏都城內的居民,縱使明知遊戲殘酷不仁,但依然樂此不疲地觀看與支持「飢餓遊戲」;這不是跟我們這邊廂說不要給考生過度壓力,那邊廂卻又特別留意哪家學校考得最多的所謂「狀元」異曲同功嗎?

電影裏施惠國的總統說:希望,比恐懼更恐佈。驟眼看,這句好像很合理;但深一點看,要爭取希望,就一定要參與「飢餓遊戲」的嗎?回到現實,當大眾對公開試愈加注視,當一眾所謂「補習天王」的生意愈做愈大時,這不是反證了,這個所謂的國際都會,能賦予給大眾的希望愈來愈少呢?一個失去希望的都市,人們能向上爬的機會是多是少呢?

這套電影的上映,跟這個後「獅子山下」年代的香港,可謂互相呼應。這到底是喜是悲,實在不言而喻。

1 則留言:

貓頭鷹 說...

我會推荐blog主睇三本書.....贏Hunger Games既下場分分鐘比輸更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