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7日星期一

在服從與抗爭之間

「他們代表權貴,我們代表人民」立法會選舉臨近,在某政黨的宣傳刊物上,看到這句標語。

擺出標語的人,無非想塑造一個官民對立的景象。先撇開這景象是真是假,但回顧近代史,不論是遠一點的武昌首義,還是近一點的國共內戰,在野的組織總會向公眾宣稱,為政者的利益跟我們的有衝突;除非我們激烈回應,甚至揭竿起義,否則休想把局面扭轉云云。

這些號召,有時成功,有時失敗。然而,每當那些被受壓逼的組織,凝聚到足夠的勢力,推翻加害於他們的政府後,往往會反過者掃清異己。如是者,加害者與受害者不斷循環,永無休止。這樣看,即使眼前這班反對者,真的能如願地上台執政,亦無法保證以上的循環會從此消失。

故此,與其爭論他們的居心何在,我們倒不如反省一下,是什麼因素令這個循環久久陰魂不散,持續困擾着國人呢?

自小,父執輩們總會教導我們:貧不與富鬥,富不與官爭。不論這句話是對是錯,這種所謂的民間智慧勸告我們,即使有多不服氣,決不可跟有權有勢的人有爭端。當然,假使局勢已達到官逼民反的地步,只要有人揭竿起義,自然會一呼百應。簡單地說,百姓面對着權貴,從前只會有回應:一是服從(是否心悅誠服則另作別論),二是抗爭。在眼前的選戰,不管是支持建制的派別,還是處處追擊他們的激進組織,都同樣相信除了服從與反抗(當然,對象各有不同),選民再沒有其他的回應方式,實在十分諷刺。

問題是,貧富、官民間壁壘分明的格局,真的是必然的呢?彼此的糾紛,真的只能靠把對手壓倒才可解決嗎?在服從與抗爭之間,我們真的沒有第三條路可以走嗎?

第三條路,就是拋棄敵我矛盾的思想限制;這樣,我們才能展開真正的和談,再不需要(也不容許)靠施壓來達到目的。走這條路,用的時間很漫長,也考驗大家的耐性,但屆時得出的和解,各方都是心悅誠服。然而,對一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來說,人們有沒有能耐去走這條路,實在不言而喻。

把以上的理想跟現實對照一下:所謂的泛民陣營早已四分五裂;而那邊廂的建制派,又因早前的行政長官選舉而決裂,全靠北大人的介入,才可勉強將他們團結起來。連志同道合的也談不攏,要不同政見的派別坐下詳談,更是痴人說夢。當一切的政治議題,都被極度簡化為贊成誰或反對誰時,我們還需要拿出智慧與同理心,去開創新的局面嗎?也許有一天,無需北大人的有形之手,香港的前途已經被自己人勒死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