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5日星期一

垂簾聽政的法皇

比平清盛年輕九歲的後白河法皇
前言:有感近期寫了許多政評,現在想稍為休息一下。年初時,筆者略略介紹過今年NHK的大河劇《平清盛》;現在劇集已接近尾聲。以下一連四篇,筆者抽出劇中某些片段淺談。

******

「聖上,這還是我的世道啊!」白河法皇(1053-1129)在脅迫孫兒鳥羽天皇(1103-1156)讓位時,說了這番話。

在日本,天皇讓位給兒子甚至孫兒,自己當太上天皇(簡稱上皇)的事很常見;許多時侯,上皇更會削髮出家,成為太上法皇(簡稱法皇)。按道理,上皇或法皇在遜位後,好應該再不沾手於朝政;但在當時的日本,卻是另一回事。

白河天皇在世時的平安時代,朝政一直由權傾天下的藤原氏操控;由於族人長期壟斷攝政與關白這兩個重要的官位,因而被稱為藤原攝關家。在京都近郊宇治市的平等院,就是由這個家族所興建的。

白河的父親後三條天皇,生母並非來自攝關家,在正常情況下,他能繼位的機會微乎其微。但其兄長後冷泉天皇在駕崩時膝下無兒,他成為皇位的唯一繼承人。在位時,後三條致力親政,掃除攝關家的影響力。到了白河繼位後,更將此舉發揚光大。

他於在位十三年後宣告,把皇位讓給年僅八歲的兒子掘河天皇(1079-1107)。年幼的天皇,理應由攝關家的人扶政,但在上皇的巧妙安排下,扶政之權仍保留在自己身上,天皇與攝關家被完全架空。國家的最高權力中心,不再是天皇身處的皇宮,而是上皇的居所「白河北殿」。當時的人,會以上皇的居所來尊稱他,因此他亦被稱為「白河院」;這套由上皇代天皇履行政務的統治制度,後世稱之為「院政」。

掘河駕崩後,由其兒子鳥羽天皇繼位;但實際操控朝政的,依舊是爺爺白河院。鳥羽的中宮,是爺爺的養女藤原璋子;她誔下長子顯仁(日後的崇德天皇;1119-1164)後不足五年,白河院便命令孫兒退位給曾孫。野史更有傳聞說,顯仁是白河院與璋子之間的孽子。鳥羽只能含着無比的屈辱,被迫交出皇位。這位連皇位繼承的血統也能操控自如的君王,後世稱之為「治天之君」。

崇德繼位後六年,白河院便仙遊了;壓頂的大山頃間消失,鳥羽於是來個徹底的大報復。他不單採用相同的手段冷落崇德,更以比爺爺更狠毒的手段,迫崇德讓位給其異母弟近衛天皇(1139-1155)。事成後,鳥羽出家成為法皇,成為新一位治天之君。

奈何的是,近衛天皇年僅十七歲就駕崩。崇德心想,近衛無兒無女,繼位的還不應該是我兒子重仁嗎?屆時父憑子貴,復仇時機指日可待。鳥羽為防後繼者對自己不利,意外地把皇位傳給無心從政,崇德的同母弟雅仁親王(日後的後白河天皇;1127-1192),令崇德回朝無望。翌年,鳥羽去世,兩兄弟觸發了保元之亂;結果後白河勝出,崇德被流放到讚岐國(現今的香川縣)。

後白河雖也算是位治天之君,但他的院政遭受重重波折;他唯一較為幸運的,是比別人更長壽,可以見證平家由盛轉衰、繼而更要落荒而逃、之後源氏兩兄弟反目、兄長賴朝勝出、建立幕府等的大事。篇幅有限,這方面筆者不打算多談。

後白河最為後世所知的,是他對一種名為「今樣」的歌體的貢獻。崇德在生時,曾形容後白河是位「今樣狂」,難怪當時沒有人會覺得他是個治國的材料。為求增進歌藝,他破格地邀請一位住在岐阜縣青墓村的老歌女「乙前」入宮,並拜她為師。之後,他為求保存當時得令的歌曲,着手編寫了歌集《梁塵秘抄》。《平清盛》劇中選用的主題音樂,就是採用了當中的一首兒歌。

日本歷史最引人入勝之處,在乎日本人雖則致力保留父傳子、子傳孫的氏族社會傳統,但掌握政治實權的,有時是天皇、有時是上皇法皇、有時是將軍(但在鎌倉時代,就連將軍都可以被昇上神枱),一直到明治維新才有所改變。在二次大戰後,佔領日本的盟軍曾要求當時在位的裕仁天皇退位,但日本政府以《皇室典範》裏沒有相關的條款為由而推搪,最終不了了之。法制的問題,恕筆者無法評論;但看完了以上的故事,不禁覺得盟軍對日本歷史的認識實在很皮毛。

(《平清盛》雜談-四之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