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過去的中秋與國慶長假期,想必有讀者跟筆者一樣,收到大大小小的禮物。筆者粗略地統計過,送禮物的大部份都是來自亞洲的企業,有中國的,有本港華資的,也有臺灣和新加坡的;至於歐美的企業,即使有禮物,份量也有所不及。
每逢節目送禮,是東方人由來已久的習慣;送禮的一方,本應是希望表達一點心意的。但假若禮物太過貴重的話,收禮的人定必會猜測,送禮者其實是另有圖謀;現在收了這份禮物,他朝可能需要禮尚往來,才可避免麻煩。至於要回的是什麼禮,大家無需說得太白吧。
這種透過送禮來左右別人想法的手段,在舊社會的確十分普遍。送禮的人相信,只要給點兒好處別人,自己便無需花需唇舌,游說對方接納自己的建議。而站在收禮人的立場,誰不給乎點兒利益自己,管他的見解有多合理,自己都根本亳不在乎。
在以上兩種情況下,雙方都是訴之於即時的利誘(間中會加點兒威迫),來速成某些事情。說白一點,在整個過程中,大家都無需運用腦筋,去思考背後的理據是否充分、行動會帶來怎樣的後果等等。假使情況日趨普及的話,社會的人就不會再講求智慧,去辨明是非真偽;屆時,社會究竟會是踏上進步還是退步的軌道,實在無用多說。
近年,在香港開業的奢侈品專賣店越來越多,它們所瞄準的,正就是「自由行」旅客獨有的購物習慣:他們在這些店子買下的東西,大部份都當成是禮物送給「有關人仕」的。根據上述的邏輯,到底這些旅客會為社會或國家帶來貢獻還是劫難,也是不言而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