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各位讀者,有否留意到近來身邊漸漸多人,表示有想過離開香港、另謀他鄉。固然,跟八十年代的移民潮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而現時聲稱有此打算的,雖未至於存心開玩笑,亦未顯得十分認真。但正當香港的人均收入與財富,足以跟工業大國媲美之際,居然開始有人萌生去意,實在令人大惑不解。
背後原因,不少人例必會本能地歸咎於「北大人」的有形之手。無疑,為求自身利益,他們對香港的事務特別緊張。但想深一層,他們要份外操心的,又豈止這個彈丸之地呢?相比起國防外交、城鄉發展、整治貪污等的重任,他們真的打算花同等的資源與時間,去兼顧一個已具備良好(如非完善)制度與基建、財政又完全獨立的特別行政區嗎?
當然,有人隨即會這樣修正:俗話云,皇帝不急、奴才先急。真正令人反感的,是那些執着某些雞毛,就以為是令箭去指點江山的人;他們為求獲取歡心與支持,往往對異見者毫不手軟,表現得比建制中人更偏激。由於他們壟斷了下情上達的渠道,圈外人的聲音都被排擠。用「狐假虎威」來形容他們,確是十分貼切。
看見如斯局面,難怪愈來愈多人認為,要麼不採取更激進的手段,「北大人」根本不會聽自己的訴求。如是者,他們不斷把聲音擴大、把抗爭行動升級。隨後,某些支持建制的又有樣學樣,更多次到對方的活動中「踢館」。就這樣,社會上的噪音愈鬧愈大,真誠討論的空間卻不斷縮窄。
但仔細地看兩邊陣營,又不見得他們十分團結。首次七一遊行至今相隔近十年,泛民陣營依舊是一盤散沙,一談不攏就互相指罵;那邊廂,建制派賴以維持聲望的,不外乎是民眾對泛民之厭惡,以及就連他們都公開承認的「蛇齋餅粽」策略。換言之,坊間對他們的支持,是出於消極而非積極;其根基是雄厚還是脆弱,實在無用多說。
總括以上觀察,這個偽國際都會之所以弄得如斯田地,無非是各方從頭到尾,都不懂如何看待異見者;到了迫不得已的關頭,不解決分歧不可的時候,唯有訴之於最原始的手段:一是威迫、二是利誘。坦白點說,當某個社會愈來愈依賴這些方法來維繫的話,它到底是步向進步繁榮還是傾頹衰落,也是心照不宣。
筆者作為眾多被夾在雙方之間的市民之一,向來尊重別人去留的決定。筆者絕無酸葡萄的思維,但想深一層,即使你有幸能跑出去,亦不見得從此你就能一勞永逸。所謂家家有本難諗的經,他鄉的新問題你一樣要面對。現實的經驗會告訴你,當初你期待的冀望,許多到最後都只會淪成空想。說到底,當前這股疑幻似真的移民潮,或多或少反映着某些人一遇上困難,就打算逃之夭夭。可悲的是,當抱着如斯心態的人日漸增多時,他鄉的人會覺得我們是齊心協力、無懼挑戰,還是一有麻煩就各散東西呢?他們對我們的品格,會是推崇備至還是暗中蔑視呢?
如何以上的文字,真的有人對號入座的話,筆者希望閣下三思:走,真的是唯一辦法嗎?
如何以上的文字,能引起閣下共鳴的話,筆者又希望您想想:要令打算走的人打消念頭,我們欠的是什麼的?筆者認為,是互相包容,而不能是單向的。不知您的高見如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