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愛競爭?但競爭會找上你。」一幅推銷幼兒面試班的廣告,早前成為城中熱話。諷刺的是,縱使輿論紛紛批評廣告內容鼓吹功利、亦對稚童添加生活壓力,但據聞,報讀人數不跌反升。事實勝於雄辯,由此看港人的心態,再清楚不過。
在市場經濟下,有需求就自然有供應。驅使家長付鈔報讀的,不外乎五個字:贏在起跑線。然而,這等思維之荒謬,專欄作家利世民在去年已一話道破:「怪獸家長老是說要贏在起跑線,其實他們根本不知『贏』字是怎樣寫。說穿了,他們只是怕輸。羊群在死做爛做的同樣一件事,你又迷迷糊糊跑去一起趁熱鬧,那不是贏。要贏,就要做點與別不同的事,做與別不同的事,就有可能輸。有可能輸,就是香港父母最怕的事。」話到底,經歷過「四仔主義」的學長,深信只要子女遵從自己當年走過的路,事業前途就有相當保障云云。但這套源於上兩三代人的思維,能否應付當前那個日新月異的世界,明眼人應該心裏有數。
筆者相信,那些報讀面試班的家長,學歷普遍不會太低;說他們只是人云亦云之下作決定,似乎不太合理。以他們的見識,大概不會對當前教育界的種種怪象完全不聞不問;但似乎,他們除了繼續精心部署,務求在現況下替子女取得最大利益或保障之外,就沒有其他方法(當然,少數有足夠金錢送子女留學的,就另作別論);由始至終,他們都沒有打算去改變現狀。俗語有云: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憑他們的學識與才智,要開創一條更好的道路,理應不會是天方夜譚。但要麼連他們都無法凝聚出一股改變的力量的話,我們不難想象,類似上述的怪象,只會有增無減。
按以上的觀察,筆者對當前的政改之爭,難免感到悲觀:對一般香港家長而言,子女的升學前途,一定比什麼行政長官選舉更為切身。但要麼在教育問題上,大家都寧可自求多福的話,筆者實在想不出有什麼誘因,足以令他們肯挺身而出、聯手拒絕連自己都半信半疑的「袋住先」。近一個世紀前,魯迅的小說《故鄉》中有一世:「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似乎在某地,肯開路的人寥寥可數;我們之所以在對手面前毫無還擊之力,這又是一個佐證。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Calamus gladio fortior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Motto of Keio University, Japan 筆比劍更鋒利-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校訓
2015年5月18日星期一
2015年5月11日星期一
當下的「新常態」(上)
內地當局收緊港澳個人遊政策,即時惹來零售業界的回嚮,有人歸咎於年初爆發的「反水貨」運動,亦有人指隨着外國貨幣相繼貶值,匯率跟美元掛鈎的香港在相比之下,吸引力自然大不如前。誰是誰非,留待看官自行判斷好了;但某些事實與立場,我們不能不認清。
水貨客的浪潮,印象中應該是從「三鹿奶粉」事件開始的,由於對國內生產的奶製品失去信心,內地人湧擁購買進口貨,但因為關稅等的種種問題,導致供不應求,在此驅使下,水貨集團自然應運而生。換言之,水貨客所賺的錢,雖未至於是趁火打劫,亦只是拜內地相關配套未完善所賜;只要如實做好質檢、簡化通關程序與收費等,水貨的需求自然大減。白一點說,這一切根本不是憑自身的努力爭取回來的;要麼那些旅遊業界的翹楚,把非常態視為理所當然的話,他們到底是高瞻遠矚、抑或只是投機短視,明眼人應該心裏有數。
平心而論,這種心態並非什麼新鮮事。他們跟不少人一樣,滿頭腦想着如何以最快最簡單的方法,賺最多的錢。那些從內地拖着行李箱來的旅客,帶著真金白銀來港消費,自然獲業界垂青;如是者,整個業界都用盡方法討好他們。平心而論,所以在商言商,這種行徑實在無可口非;但當錢賺得太容易時,往往令人的腦筋變得懶惰,對周邊的變化缺乏警覺。如今,用自作自受去形容他們的景況,大概不會有許多人反對。
香港坊間有一句流行話:綜援養懶人,針對的,是那些不靠勞力糊口、只等別人救濟的低下階層。然而另一邊廂,北大人接二連三的優惠措施,不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綜援嗎」?的確,在所謂「中港融合」的主題之下,造就了一批生意人的身家迅速暴漲。問題是,你過份依賴別人給你的甜頭的話,有朝一日,那些好處消失時,除了向對方呼天搶地、搖尾乞憐之外,你還能做些什麼呢?
上述的觀察,跟筆者年初時的拙文《是他放棄我們、還是我們放棄世界?》有點異曲同功。每當看見香港的商界領袖,在公開場合裏揚揚得意時,筆者實在懷疑,他們所做的一切,到底是增進還是削弱香港的競爭力呢?再看當前的政改,我們之所為在對手面對毫無還擊之力,不是沒有原因的。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水貨客的浪潮,印象中應該是從「三鹿奶粉」事件開始的,由於對國內生產的奶製品失去信心,內地人湧擁購買進口貨,但因為關稅等的種種問題,導致供不應求,在此驅使下,水貨集團自然應運而生。換言之,水貨客所賺的錢,雖未至於是趁火打劫,亦只是拜內地相關配套未完善所賜;只要如實做好質檢、簡化通關程序與收費等,水貨的需求自然大減。白一點說,這一切根本不是憑自身的努力爭取回來的;要麼那些旅遊業界的翹楚,把非常態視為理所當然的話,他們到底是高瞻遠矚、抑或只是投機短視,明眼人應該心裏有數。
平心而論,這種心態並非什麼新鮮事。他們跟不少人一樣,滿頭腦想着如何以最快最簡單的方法,賺最多的錢。那些從內地拖着行李箱來的旅客,帶著真金白銀來港消費,自然獲業界垂青;如是者,整個業界都用盡方法討好他們。平心而論,所以在商言商,這種行徑實在無可口非;但當錢賺得太容易時,往往令人的腦筋變得懶惰,對周邊的變化缺乏警覺。如今,用自作自受去形容他們的景況,大概不會有許多人反對。
香港坊間有一句流行話:綜援養懶人,針對的,是那些不靠勞力糊口、只等別人救濟的低下階層。然而另一邊廂,北大人接二連三的優惠措施,不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綜援嗎」?的確,在所謂「中港融合」的主題之下,造就了一批生意人的身家迅速暴漲。問題是,你過份依賴別人給你的甜頭的話,有朝一日,那些好處消失時,除了向對方呼天搶地、搖尾乞憐之外,你還能做些什麼呢?
上述的觀察,跟筆者年初時的拙文《是他放棄我們、還是我們放棄世界?》有點異曲同功。每當看見香港的商界領袖,在公開場合裏揚揚得意時,筆者實在懷疑,他們所做的一切,到底是增進還是削弱香港的競爭力呢?再看當前的政改,我們之所為在對手面對毫無還擊之力,不是沒有原因的。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2015年4月27日星期一
半年之後(下)
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剛在上月底辭世。他的一生,幾乎可以與新加坡的國運畫上等號。在華人社會間,他確實是位一時無兩的政壇巨人,他遺下的傳奇,或許可以替香港甚至內地作一點啟示。
李氏在十五年前出版的自傳,概括了自己的貢獻:由第三世界躍升至第一世界 (From third world to first)。立國時,這個位處赤道附近的小島,沒有天然資源,也沒有任何大國做靠山,全憑島內人民的努力,成就出一個舉世無雙的經濟奇蹟。今時今日,該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舉足輕重,更難得地在成為西方國家盟友之餘,亦能獲得中國政府的信任。要麼昔日的國父是另有其人的話,實在難以想像後事如何。
當然,要得到任何成果,必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對島內人來說,代價就是放棄決定政治取向的機會,接受一黨獨大,容忍政府箝制異見者;如是者,統治者的有型之手,在生活各環節隨處可見。換了是其他地方,這種執政模式,勢必成為貪污瀆職、以權謀私的溫床;但唯獨是李氏管治下的國家,可以令專權統治與廉潔法治並存。
一貫以來,經濟發達的西方社會,傾向相信法治與民主、自由、平等、發展等密不可分。但新加坡的情況,確實對這套信念構成挑戰;原來,在另一邊的世界,真的有人為求富強,樂於放棄自由,做一個事事聽從於為政者意志的順民。如斯的理念,西方人肯定無法接受,但他們又能取得可觀的成就,不難惹來其他亞洲國家的羨慕。
相比之下,昔日被李氏視為最強對手的香港,近年無論在任何方面,都已被漸漸拋離。縱觀當前的時局,不管政改方案獲通過與否,紛亂的形勢亦難以扭轉;李氏泉下有知的話,想必會暗中嘲笑一番。當然,所謂家家有本難諗的經,眼前彼方的光輝,背後定必隱藏了不少鮮為外人知的問題;但眼見這場勝負已分的較量,筆者不禁有所迷思。
上篇拙文裏,筆者說過,對付大部份香港人來說,「什麼民主不民主,從來不被視為關鍵議題」;這個情況,就像把異地來的種子,放到自家的土壤裏,最終無法茁壯成長一樣。新加坡的李氏,對所謂「亞洲價值觀」實在拿捏得很準確,懂得如何從英人的制度中作取捨,當他的理念行之有效時,就會變成一套標準。除非我們有一個具同等魄力的領袖,否則,按港人向來在政治上懶惰與貪小便宜的心態推算,我們最終只會懂得「西瓜靠大邊」,把自行抉擇的權利拱手相讓。
話分兩頭,筆者對新加坡的前景,亦隨着這位政壇巨人的身故,比以往看得較為審慎。沒有李氏的新加坡,島內上還能靠什麼來維繫現況,實在值得我們關注。
李氏在十五年前出版的自傳,概括了自己的貢獻:由第三世界躍升至第一世界 (From third world to first)。立國時,這個位處赤道附近的小島,沒有天然資源,也沒有任何大國做靠山,全憑島內人民的努力,成就出一個舉世無雙的經濟奇蹟。今時今日,該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舉足輕重,更難得地在成為西方國家盟友之餘,亦能獲得中國政府的信任。要麼昔日的國父是另有其人的話,實在難以想像後事如何。
當然,要得到任何成果,必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對島內人來說,代價就是放棄決定政治取向的機會,接受一黨獨大,容忍政府箝制異見者;如是者,統治者的有型之手,在生活各環節隨處可見。換了是其他地方,這種執政模式,勢必成為貪污瀆職、以權謀私的溫床;但唯獨是李氏管治下的國家,可以令專權統治與廉潔法治並存。
一貫以來,經濟發達的西方社會,傾向相信法治與民主、自由、平等、發展等密不可分。但新加坡的情況,確實對這套信念構成挑戰;原來,在另一邊的世界,真的有人為求富強,樂於放棄自由,做一個事事聽從於為政者意志的順民。如斯的理念,西方人肯定無法接受,但他們又能取得可觀的成就,不難惹來其他亞洲國家的羨慕。
相比之下,昔日被李氏視為最強對手的香港,近年無論在任何方面,都已被漸漸拋離。縱觀當前的時局,不管政改方案獲通過與否,紛亂的形勢亦難以扭轉;李氏泉下有知的話,想必會暗中嘲笑一番。當然,所謂家家有本難諗的經,眼前彼方的光輝,背後定必隱藏了不少鮮為外人知的問題;但眼見這場勝負已分的較量,筆者不禁有所迷思。
上篇拙文裏,筆者說過,對付大部份香港人來說,「什麼民主不民主,從來不被視為關鍵議題」;這個情況,就像把異地來的種子,放到自家的土壤裏,最終無法茁壯成長一樣。新加坡的李氏,對所謂「亞洲價值觀」實在拿捏得很準確,懂得如何從英人的制度中作取捨,當他的理念行之有效時,就會變成一套標準。除非我們有一個具同等魄力的領袖,否則,按港人向來在政治上懶惰與貪小便宜的心態推算,我們最終只會懂得「西瓜靠大邊」,把自行抉擇的權利拱手相讓。
話分兩頭,筆者對新加坡的前景,亦隨着這位政壇巨人的身故,比以往看得較為審慎。沒有李氏的新加坡,島內上還能靠什麼來維繫現況,實在值得我們關注。
2015年4月8日星期三
半年之後(上)
【按:先個月大部分日子,筆者可以連恆生指數的收市價也無閒留意。之前原本想寫一篇馬雲到港時的演說,作為上則拙文的下集。如今,唯有作罷。】
數年前,電視劇《天與地》被網友封為神劇,除了預視這個偽國際都會的前景,亦出現了不少金句。當中,筆者認為含金量最高的,並非結尾時那幾句關於「和諧」的見解,而是「香港人最擅長什麼?就是善忘。」在上個月最後一個週未,再度印證此句之威力。
半年前最後的週未,「雨傘運動」揭幕。隨着數天,筆者在「臉書」的朋友圈裏,至少有三十位把封面染黑、或掛上黃絲帶,以示對運動的支持、或是對警方處理手法的質疑。但這陣子的熱潮,不消一兩個月便迅速消退,到了臨近散場之日,堅持留守的人已大不如前。撤退之前,他們還說着「我們會回來」、將來的抗爭會以「深耕細作」的方式延續云云。但新年伊始過後,即使新一輪的政制諮詢展開,但莫說稍有規模的集會,就連在各社交網絡上的討論,都比去年少得多。到了運動半週年,參與紀念的人連一千人也欠奉。
先旨聲明,筆者無意作什麼批評,但所謂事實勝於雄辯,不管您有什麼政治立場,上述的景象也需要正視與面對的。長期觀察香港民情的人,對此應該不會感到陌生:簡單地說,用「三分鐘熱度」來形容這種態度,十分貼切。當然,憑此交定港人善忘,或者說港人容易認命,某些人也許會認為過於武斷;但至少,在表面上,這十多年來出現的抗爭運動,許多時侯猶如維港兩岸的煙花那般,只有剎那光輝,無法持之以恆。
導致如斯局面,各方賢達可以有不同的解釋。筆者則認為歸根究底,向來「搵食」至上的港人,對民主體制的渴求並非十分熱切,否則,從前的殖民地政府,根本不可能拖到主權移交之際,才展開議會選舉。只要為政者懂得從善如流,充分掌握民情,致力推進民生,讓人們安居樂業,他們就不會過問,為政者是如何產生的。白一點說,什麼民主不民主,從來不被視為關鍵議題。
在運動半週年的同一時間,有一位昔日立國的元首與世長辭。李光耀與新加坡的歷史,確實值得作為香港日後的借鏡。詳情,留待下篇探討。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數年前,電視劇《天與地》被網友封為神劇,除了預視這個偽國際都會的前景,亦出現了不少金句。當中,筆者認為含金量最高的,並非結尾時那幾句關於「和諧」的見解,而是「香港人最擅長什麼?就是善忘。」在上個月最後一個週未,再度印證此句之威力。
半年前最後的週未,「雨傘運動」揭幕。隨着數天,筆者在「臉書」的朋友圈裏,至少有三十位把封面染黑、或掛上黃絲帶,以示對運動的支持、或是對警方處理手法的質疑。但這陣子的熱潮,不消一兩個月便迅速消退,到了臨近散場之日,堅持留守的人已大不如前。撤退之前,他們還說着「我們會回來」、將來的抗爭會以「深耕細作」的方式延續云云。但新年伊始過後,即使新一輪的政制諮詢展開,但莫說稍有規模的集會,就連在各社交網絡上的討論,都比去年少得多。到了運動半週年,參與紀念的人連一千人也欠奉。
先旨聲明,筆者無意作什麼批評,但所謂事實勝於雄辯,不管您有什麼政治立場,上述的景象也需要正視與面對的。長期觀察香港民情的人,對此應該不會感到陌生:簡單地說,用「三分鐘熱度」來形容這種態度,十分貼切。當然,憑此交定港人善忘,或者說港人容易認命,某些人也許會認為過於武斷;但至少,在表面上,這十多年來出現的抗爭運動,許多時侯猶如維港兩岸的煙花那般,只有剎那光輝,無法持之以恆。
導致如斯局面,各方賢達可以有不同的解釋。筆者則認為歸根究底,向來「搵食」至上的港人,對民主體制的渴求並非十分熱切,否則,從前的殖民地政府,根本不可能拖到主權移交之際,才展開議會選舉。只要為政者懂得從善如流,充分掌握民情,致力推進民生,讓人們安居樂業,他們就不會過問,為政者是如何產生的。白一點說,什麼民主不民主,從來不被視為關鍵議題。
在運動半週年的同一時間,有一位昔日立國的元首與世長辭。李光耀與新加坡的歷史,確實值得作為香港日後的借鏡。詳情,留待下篇探討。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2015年3月2日星期一
一朵在柏油路上盛開的花
按:去年未,換了工作,空閒的時間大幅縮減。下班回家後,往往累得無法集中精神寫作。新年過後,希望情況好一點。謹此向各位致歉。
每年一月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吸引全球政商界領袖與傳媒出席。今年,著名電視主持 Charlie Rose ,邀來一位嘉賓到這個滑雪勝地,做一場訪談;人道是,現場的門票,名符其實被「秒殺」。這位仁兄是誰,相信各位都知道,就是中國首富馬雲。
訪問的內容,網上早有轉載,筆者不再覆述。但闊一點看,縱使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有膽量跟西方媒體即場對談的人,撇除馬雲之後,實在寥寥可數。無他的,在一個黨大於國的社會,一切有權有勢的人,不僅無需賣傳媒的帳,還只會見它們為一部任由自己差遣的宣傳機器而已。故此,像馬雲般能夠在主持面前對答如流、無懼尖銳問題的人,實屬異類。
再者,他多次在公開場合直言,要麼小時候的讀書成績稍為好一點,又或者在找工作時順利一點,自己決不會走上創業之路。加上他並非所謂「官二代」、「紅二代」,憑的只是一個信念,加上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灌溉,方能讓一片本應寸草不生的柏油路上,長出這朵燦爛的花。
當然,你可以說,他的成就,極其量只是二次創新,跟在矽谷叱咤風雲的科網巨企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筆者針對的,並非科技上的高低,而是他身處的環境,根本不適合像他的那種商業模式發展,更遑論可以一躍成為首富。要麼他生於歐美國家的話,成就應該比現在的更大。
然而,國人有句諺語:樹大招風。有幸成為首富的代價,就是遭受各方的批評與攻擊。除了同業之外,最新加入戰團的,竟然是國家的工商總局:由它們出版的白皮書,批評淘寶網站內不僅假貨充斥、就連交易紀錄與顧客評價都可以做假。首富的營商手法是好是壞,各人固然有不同看法,但凡事有果必有因,要麼不是國人都不介意做假、買假,以上的情況又何來會出現呢?
更奈人尋味的是,在白皮書出佈後,總局對這家巨企作出訓示,指出「誠信經營是基礎,要做到勇於擔當、帶頭守法」,又要求他們「守住底線,克服傲慢情緒,因為法律面前,是沒有特殊的市場主體,要做到一律平等」云云。筆者不禁疑惑,講出這些要求的官員,自己到底是切實地以身作則、用行動在群眾間樹立榜樣,抑或是講的一套、做的卻是另一套呢?
不少國內網民在評論此事時,都認為總局的舉動,不過是想向這位無需賣當權者帳的人,展示一下官威而已。雖則事件似乎已經不了了之,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稍有影響力的商家,休想不受於官員們的緊箍呪。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每年一月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吸引全球政商界領袖與傳媒出席。今年,著名電視主持 Charlie Rose ,邀來一位嘉賓到這個滑雪勝地,做一場訪談;人道是,現場的門票,名符其實被「秒殺」。這位仁兄是誰,相信各位都知道,就是中國首富馬雲。
訪問的內容,網上早有轉載,筆者不再覆述。但闊一點看,縱使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有膽量跟西方媒體即場對談的人,撇除馬雲之後,實在寥寥可數。無他的,在一個黨大於國的社會,一切有權有勢的人,不僅無需賣傳媒的帳,還只會見它們為一部任由自己差遣的宣傳機器而已。故此,像馬雲般能夠在主持面前對答如流、無懼尖銳問題的人,實屬異類。
再者,他多次在公開場合直言,要麼小時候的讀書成績稍為好一點,又或者在找工作時順利一點,自己決不會走上創業之路。加上他並非所謂「官二代」、「紅二代」,憑的只是一個信念,加上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灌溉,方能讓一片本應寸草不生的柏油路上,長出這朵燦爛的花。
當然,你可以說,他的成就,極其量只是二次創新,跟在矽谷叱咤風雲的科網巨企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筆者針對的,並非科技上的高低,而是他身處的環境,根本不適合像他的那種商業模式發展,更遑論可以一躍成為首富。要麼他生於歐美國家的話,成就應該比現在的更大。
然而,國人有句諺語:樹大招風。有幸成為首富的代價,就是遭受各方的批評與攻擊。除了同業之外,最新加入戰團的,竟然是國家的工商總局:由它們出版的白皮書,批評淘寶網站內不僅假貨充斥、就連交易紀錄與顧客評價都可以做假。首富的營商手法是好是壞,各人固然有不同看法,但凡事有果必有因,要麼不是國人都不介意做假、買假,以上的情況又何來會出現呢?
更奈人尋味的是,在白皮書出佈後,總局對這家巨企作出訓示,指出「誠信經營是基礎,要做到勇於擔當、帶頭守法」,又要求他們「守住底線,克服傲慢情緒,因為法律面前,是沒有特殊的市場主體,要做到一律平等」云云。筆者不禁疑惑,講出這些要求的官員,自己到底是切實地以身作則、用行動在群眾間樹立榜樣,抑或是講的一套、做的卻是另一套呢?
不少國內網民在評論此事時,都認為總局的舉動,不過是想向這位無需賣當權者帳的人,展示一下官威而已。雖則事件似乎已經不了了之,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稍有影響力的商家,休想不受於官員們的緊箍呪。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2015年2月9日星期一
詭異的大氣侯(下)
兩年前,筆者寫過一篇《一群老外的一席話》,總結一群熟悉內地情況的經濟與法律專家,對現屆領導班子的看法。承接上篇,今回選來的,也是一名老外,他剛在上月到港,先後於港大與中大舉行講座。最近,他跟《紐約時報》在香港做的訪談錄,被他昔日的學生--八九學運領袖王丹轉載。他就是哈佛大學歷史及政治學教授馬若德 (Roderick MacFarquhar)。以下內容,引述自一位出席過港大那場講座的友人;關於中國以至香港的時局,馬氏作了三點解讀。
首先,當前的打貪行動,他認為真正的目的,並非誠心根治貪腐問題,而是借此鞏固權力。具體的理由,恕筆者沒有所聞,但近年某些事勢發展,的確可以作佐證:第一,當然就是上篇提過,民間要求監督官員的聲音都被消滅。另外,自去年起,由各級黨政軍官員,到各省市的官方媒體,有一句辭語出現得愈來愈頻繁: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由此間接反映今時今日,在內地有一官半職的,幾乎個個都如履薄冰,唯有向最高權力俯首稱臣,方能自保。
其次,馬氏斷言,習近平要彷效的目標,並非如坊間所想,是一手促成改革開放的鄧小平,而是開國的毛澤東。這個觀察,跟上個月《紐約時報》一則報導不謀而合:以往一直被當局勒令收歛的毛派分子,近年漸漸轉趨高調,主動攻擊「自由派」、「憲政派」等的學者、作家與媒體工作者等等。不要忘記,數年前,這班人正就是最熱烈擁戴薄熙來在重慶「唱紅打黑」,卻因為後者下台而被迫閉咀;這些以往支持政敵的一派,如今居然可以捲土重來,更能印證馬氏上述第一項觀察。無獨有偶,一份只供內部傳閱,名為《三十號文件》的東西,廣受國外媒體關注,皆因坊間盛傳,文件指示各高等院校與文化機關,封殺一切關於民主、法治、表達自由等的西方思想價值觀。以上種種跡象,足以預視一場猶如開國初年的反右運動,正在逐步醞釀。
最後,談到香港,馬氏提醒我們,習近平是繼毛澤東之後,最迅速地把黨政軍大權集於一身的中共領導人,由於時間實在短得驚人,肯定在各機關裏樹立了不少敵人。為免被黨內其他派別有機可乘,他決不會在香港問題上作絲毫退讓。可悲的是,當前這場發生在千里之外的權鬥,我們向來也無法參與,卻要承受它所帶來的結果,說穿了,所謂的高度自治,根本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東西。
在訪談中,馬氏認為,習近平以黨內機器(即是中紀委)整治黨風,是十分危險的舉動:力度太弱,他將受到貪官與民間的夾擊;太強,則會危與黨的統治基礎。昔日,戈巴卓夫也曾作過類似的嘗試,結果如果,大家有目共睹。這個空前地外弛內張的局面將會如何發展,全球都拭目以待。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首先,當前的打貪行動,他認為真正的目的,並非誠心根治貪腐問題,而是借此鞏固權力。具體的理由,恕筆者沒有所聞,但近年某些事勢發展,的確可以作佐證:第一,當然就是上篇提過,民間要求監督官員的聲音都被消滅。另外,自去年起,由各級黨政軍官員,到各省市的官方媒體,有一句辭語出現得愈來愈頻繁: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由此間接反映今時今日,在內地有一官半職的,幾乎個個都如履薄冰,唯有向最高權力俯首稱臣,方能自保。
其次,馬氏斷言,習近平要彷效的目標,並非如坊間所想,是一手促成改革開放的鄧小平,而是開國的毛澤東。這個觀察,跟上個月《紐約時報》一則報導不謀而合:以往一直被當局勒令收歛的毛派分子,近年漸漸轉趨高調,主動攻擊「自由派」、「憲政派」等的學者、作家與媒體工作者等等。不要忘記,數年前,這班人正就是最熱烈擁戴薄熙來在重慶「唱紅打黑」,卻因為後者下台而被迫閉咀;這些以往支持政敵的一派,如今居然可以捲土重來,更能印證馬氏上述第一項觀察。無獨有偶,一份只供內部傳閱,名為《三十號文件》的東西,廣受國外媒體關注,皆因坊間盛傳,文件指示各高等院校與文化機關,封殺一切關於民主、法治、表達自由等的西方思想價值觀。以上種種跡象,足以預視一場猶如開國初年的反右運動,正在逐步醞釀。
最後,談到香港,馬氏提醒我們,習近平是繼毛澤東之後,最迅速地把黨政軍大權集於一身的中共領導人,由於時間實在短得驚人,肯定在各機關裏樹立了不少敵人。為免被黨內其他派別有機可乘,他決不會在香港問題上作絲毫退讓。可悲的是,當前這場發生在千里之外的權鬥,我們向來也無法參與,卻要承受它所帶來的結果,說穿了,所謂的高度自治,根本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東西。
在訪談中,馬氏認為,習近平以黨內機器(即是中紀委)整治黨風,是十分危險的舉動:力度太弱,他將受到貪官與民間的夾擊;太強,則會危與黨的統治基礎。昔日,戈巴卓夫也曾作過類似的嘗試,結果如果,大家有目共睹。這個空前地外弛內張的局面將會如何發展,全球都拭目以待。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2015年2月2日星期一
詭異的大氣侯(上)
二十多前年,內地有一句流行語:大氣侯、小氣候。不管閣下是「黃絲」還是「藍絲」,也不得不承認,香港這個小氣候,必定受來自北方的大氣侯所牽引。兩位長期觀察內地動向的人近日的發言,值得我們深究。
前篇選來的,是已故總理趙紫陽的秘書鮑彤;最近他接受海外媒體訪問,除了緬懷離世十週年的上司之外,他亦談論到時政。講到當前的反貪風暴,他直言禍根是由鄧小平種下的:四分一世紀前,他下令鎮壓要求整治貪污的民眾,給果就是幫了貪官們一個大忙,令他們有恃無恐。時移世易,現任的領導層連昔日叱咤風雲的「大老虎」也不放過,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似乎非常好;但那邊廂,當初檢舉他的浦志強律師,竟然先一步被扣押,案件至今仍未提堂。鮑彤指,世間大概不會有國家,一隻手打貪官、另一隻卻把要求反貪污的人抓起來;歸根究底,這都是一黨獨大、權力不受制衡之下的結果。
那年的春夏之交,浦志強率先加入在天安門廣場絕食的行列。這段經歷,令他走上了與強權對抗、為弱者抱打不平的不歸路,數年前,還被媒體選為年度風雲。如鮑君所言,要麼當局真的打算根治貪污的話,像浦君之類的維權律師,理應受到嘉許與讚賞的。但如今,他們反之成為了眼中釘,這側面地告訴大家,一切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闊一點看,熟悉國情的,都知道浦君之類的異見人仕,猶如時刻活在懸崖上,舉動稍有差池,隨時被冠上莫須有的罪名、無法翻身。無獨有偶,經常遊走兩岸三地的梁文道,去年底在專欄上寫道,「過去十多年來在大陸認識的朋友,幾乎竟有一半蒙難。不是坐過牢,就是正在坐牢;不是失去了工作,就是接近失業的邊緣;不是流亡,就是處在一種不能回國或者不敢回國的尷尬狀態。」用以上的觀點,大概可以拼出一幅不容我們樂觀的景象。
如「道長」所言,上述的那些人,雖則未必對社會貢獻良多,亦不至於為害人間。他們唯一與別不同的,在於有勇氣揭示社會的醜態,替弱者發聲。換了是別的社會,能夠培養出此等見義勇為之仕,實在是無比的福氣。但如今,他們都被迫入窮巷,試問一般的人,還會有膽量效法他們的所為的?不難想像,人們都傾向相信,做好人不單沒有好報,反而會吃大虧;漸漸地,恃強凌弱之事變成家常便飯,亦不會有人對弱者施以援手,屆時,人際間僅餘的良知、負責感等的美德,亦會逐漸消失。當有朝一日,眼下的盛世稍有變幻時,多數人會選擇同心協力、毅然面對,抑或趁着大難未臨頭前、各自作鳥獸散呢?
來到這裏,或許有人會這樣說:現在的領導習近平,時刻被譽為鄧小平的再來。三十多年前,鄧小平力排黨內的保守勢力,令國家走上改革開放之路,奠下當前盛世的基礎。按這個趨勢推測,或許日後的情況會好一點吧。那麼,在後篇出場的某位知名學者,應該足夠讓閣下重新評估了。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前篇選來的,是已故總理趙紫陽的秘書鮑彤;最近他接受海外媒體訪問,除了緬懷離世十週年的上司之外,他亦談論到時政。講到當前的反貪風暴,他直言禍根是由鄧小平種下的:四分一世紀前,他下令鎮壓要求整治貪污的民眾,給果就是幫了貪官們一個大忙,令他們有恃無恐。時移世易,現任的領導層連昔日叱咤風雲的「大老虎」也不放過,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似乎非常好;但那邊廂,當初檢舉他的浦志強律師,竟然先一步被扣押,案件至今仍未提堂。鮑彤指,世間大概不會有國家,一隻手打貪官、另一隻卻把要求反貪污的人抓起來;歸根究底,這都是一黨獨大、權力不受制衡之下的結果。
那年的春夏之交,浦志強率先加入在天安門廣場絕食的行列。這段經歷,令他走上了與強權對抗、為弱者抱打不平的不歸路,數年前,還被媒體選為年度風雲。如鮑君所言,要麼當局真的打算根治貪污的話,像浦君之類的維權律師,理應受到嘉許與讚賞的。但如今,他們反之成為了眼中釘,這側面地告訴大家,一切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闊一點看,熟悉國情的,都知道浦君之類的異見人仕,猶如時刻活在懸崖上,舉動稍有差池,隨時被冠上莫須有的罪名、無法翻身。無獨有偶,經常遊走兩岸三地的梁文道,去年底在專欄上寫道,「過去十多年來在大陸認識的朋友,幾乎竟有一半蒙難。不是坐過牢,就是正在坐牢;不是失去了工作,就是接近失業的邊緣;不是流亡,就是處在一種不能回國或者不敢回國的尷尬狀態。」用以上的觀點,大概可以拼出一幅不容我們樂觀的景象。
如「道長」所言,上述的那些人,雖則未必對社會貢獻良多,亦不至於為害人間。他們唯一與別不同的,在於有勇氣揭示社會的醜態,替弱者發聲。換了是別的社會,能夠培養出此等見義勇為之仕,實在是無比的福氣。但如今,他們都被迫入窮巷,試問一般的人,還會有膽量效法他們的所為的?不難想像,人們都傾向相信,做好人不單沒有好報,反而會吃大虧;漸漸地,恃強凌弱之事變成家常便飯,亦不會有人對弱者施以援手,屆時,人際間僅餘的良知、負責感等的美德,亦會逐漸消失。當有朝一日,眼下的盛世稍有變幻時,多數人會選擇同心協力、毅然面對,抑或趁着大難未臨頭前、各自作鳥獸散呢?
來到這裏,或許有人會這樣說:現在的領導習近平,時刻被譽為鄧小平的再來。三十多年前,鄧小平力排黨內的保守勢力,令國家走上改革開放之路,奠下當前盛世的基礎。按這個趨勢推測,或許日後的情況會好一點吧。那麼,在後篇出場的某位知名學者,應該足夠讓閣下重新評估了。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