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1日星期二

沒有「標準答案」,行嗎?

有很多事情是需要「定義」的。定義是從何來?...即是要把概念背到試場去?...大抵《通識詞典》人人都應手執一背,全都背好才進試場。...用最虛偽的幌子,說通識是沒有思想束縛的,莘莘學子當然空歡喜一場,補習社就更加拍着叫好了吧?就到底,要在香港上大學,就得經過這條荒謬的路,死記硬背了一些跟人生無關痛癢的事情,才存活下來。
健吾《通識的 Marking Scheme》,刊於《明報》,2009 年 6 月 20 日
2009 年 7 月 16 日,報章大多以「補習天王」范浩揚的官司作頭條;既是頭條新聞,相信這些補習天王天后,都是公眾的焦點。他們教的,都是所謂「標準答案」,不管考生明白學科與否,只要他有本事背熟答案,就能迎戰公開試;離開試場,大家把學過的都忘掉了,彷彿什麼都沒學過似的。說穿了,原來這個「國際都會」的人們,都是以功利的眼光對待知識的。可能有鑑於此,我們的中學將要辦「通識教育」,但對此我們又有多少認識呢?

想像某位香港學生,有幸參與牛津劍橋的入學面試,但當教授問「你希望化為一首詩還是一本小說呢?」時,想必他一定「O哂嘴」。西方文學裏,詩體與小說的分類如何,要略知一二,某些文人與巨著,不可不提。這些「識」,隨便在網上都找得到,然而如何以自己的主張,把它們打「通」,再以流暢易明的文字表達,正是「通識」 (Liberal Arts) 的精髓。 Liberal 者,代表開放與寬容的心態,學生固然要以開放之心思考問題,教授更要以豁達之心,聆聽和接納學生的意解;牛津劍橋的面試問題,就是在這種氛圍下聞名於世的,它們能在數百年間人才輩出,也是基於這種對「通識」的信念。Liberal Arts 要辦得好,必先要免除思想上的束縛,換言之,就是要摒棄「標準答案」。因此「通識」並非一門學科,而是一種學習態度:學生不再苟且重複「標準答案」,而是像父執輩常言道般,打好「做學問」的基本功;先要對事物積極尋根問底,並以寬容之心交流觀點,從此刺激新的思維,甚至打破世俗禁忌,勇於創造新事物。當每位學生都具備這種功夫之時,「通識教育」根本無需刻意推行;要達成,是項長線投資。但當一眾補習社都爭相開「通識精讀速成班」時,我們搞的所謂「通識」,可能只是一頭四不像。

最近,經機會列出了本地六項優勢產業;歸根究底,都是與知識有關。然而,科大的朱經武在卸任前,感慨在任內八年間,政府依然沒有着力推廣科研,並預視如此下去,香港將遠遠落後於內地城市。話到底,科研其實也是做學問的途徑,在這個講求知識的二十一世紀,假使我們對做學問完全不感興趣的話,上述產業的優勢是強是弱,大家心照不宣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