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談的是NHK大河劇。歷年五十餘套製作中,戰國時代往往是熱門的主題。一談到戰國,少不免要講及影響力至為深遠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600年的關原之戰(関ヶ原の戦い)。
人道是,豐臣秀吉在一統天下之後,號召各領主組成軍隊遠征朝鮮,籍以耗盡他們的資源,鞏固自己權力。秀吉死後,軍隊被急召回國,戰事就此草草地結束。不少曾經為此出錢出力的領主,深感被豐臣政權出賣;這些不滿,把他們牽引到秀吉生前最懼怕的大名-德川家康的陣營內。親豐臣與親德川的勢力,不久便觸發一場史無前例的激戰。
交火前,兩派勢不兩立,沒有一方處於絕對優勢,各大小領主,實在難以決定效忠哪一方。說白一點,他們面臨的,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賭局:押錯注碼,賠下的將會是身家性命財產;但不下注的話,無異於提早舉手投降。就這樣,人性最殘酷、最醜惡的一面,赤裸裸地呈現在史書上。
把視線放回今天,刻下的這場選戰,雖未至於腥風血雨,卻肯定有山雨欲來之感。建制派中各人心裏的盤算,想必跟上述那些領主大同小異。相隔四個世紀,兩件截然不同之事竟然有共通之處,實在不可思議。
似乎,古代的領主與今天的選委與競選辦要員,都被一句四字真言咀咒:成王敗寇。失敗,往往代表着恥辱,會遭人冷待甚至嘲笑;這種人際間的壓迫感,一般人根本難以承受。那就奇怪了:為何經歷了那麼多年,大家依然不打算消滅這些壓迫呢?
任何現象之所以能出現,必然要有足夠的誘因來維持。在關原之戰中,親豐臣的西軍有將領陣前倒戈,令親德川的東軍取得天下。繼後,德川家康獲任命為征夷大将軍,從此君臨天下,指點江山;家族成員與東軍諸將,統統享盡榮華富貴,但這些獎賞,都是靠掠奪戰敗者的財產來支付。選戰過後,大家猜測勝方難免會搞所謂的親疏有別,暗地裏清算敗軍之師。說穿了,大家都想靠踐踏別人來抬高自己,為求得到這份殊榮,各方表面上是拼政網,實質上卻是拼拳頭。想到這裏,不禁令人不寒而慄。
話說回頭,關原之戰中,西軍有兩位統帥,毛利輝元被貶往現今山口縣的荻市,開設了長州藩;島津義弘幾乎壟斷日本的外貿活動,令德川顯得投鼠忌器,結果德川承諾不會重罰,島津家才願意投降。人道是,德川家康在臨終前,一直擔心身處薩摩的島津家最終會出亂子,因而要求後人,把自己的遺體面向西面埋葬。結果在兩個半世紀後,長州與薩摩藩的後人聯手,推翻了德川幕府,協助睦仁(明治)天皇維新。一場勝負完全逆轉的鬥爭,不知會不會在這裏重演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