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6日星期一

從「公仔箱」悟出的二三事(2012版)

「電視業可透過製作、收集和分發多樣化及高質素的內容,在已發展和發展中國家內作出貢獻。電視同時可向廣大民眾提供發聲的平台,而非僅僅為當權者服務。跟電台與互聯網等的媒體一樣,電視界要慎防自己變成散播偏執、成見與不人道訊息的器具。」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 (K. Annan),2002年11月21日在「世界電視日」發出的新聞稿
不講大家也不知,每年的11月21日,原來已被聯合國定為「世界電視日」;但相比起某台每年11月19日恆例舉辦的「台慶秀」,其知名度確實嚴重不足。然而,面對當前關於本地電視業發展的討論,這個日子卻顯得別具意義。

任何電視節目,都是由製作人員單向地把訊息傳送給大眾;很明顯,在兩者的關係上,後者顯然處於劣勢的。政府的發牌制度,理應只限於保障後者的權益;至於電視台能否賺取足夠利潤,籍以繼續營運,那應該是管理階層的事,政府沒有理由為此作任何承諾。

最近,某台發起一場反對政府發出新的免費電視牌照的「示威秀」,而另一台又指廣告收入未有增長,容不下新競爭者云云。撇開它們是否公器私用之嫌,要求政府保障私營電視台的利潤,實在有違自由市場的原則。

再者,開辦電視台,跟開一家餐館或服裝店有着天淵之別;前者涉及龐大的資本及人力開支,即使是最精明的商人,亦要細心衡量才能決定是否加入。說引入新台會造成惡性競爭,雖未完全是無中生有,但肯定是以偏蓋全。至於憂慮新台可能會以本傷人,損傷公眾利益,這活像一個私人執業的醫生,以同業可能會濫發病假紙為理由,呼籲當局停止發牌給新的醫生一樣。以上的理據是否合情合理,實在無用多說。

行政會議讓公眾等了三年,仍然對發新牌之事懸而未決,更拿不出合理解釋來申辯;這只會令公眾愈來愈相信,箇中有些公眾不知的內情。更糟的是,是次超乎常理的拖延,只會令讓外界覺得,當局不吃人間煙火,對存在了二十多年一台獨大,另一台長期鹽水的局面充耳不聞。

或許,自打這個城市易幟之日起,領導們就只把電視台視為只許自己講、不許別人說的宣傳機器。要達到這個效果,自然要對能向公眾發聲的渠道加以箝制;最簡單的做作,莫過於限制渠道的數量。筆者明白,上述的指控像是過了火位;然而,當局一天未能向公眾清楚交代發牌事宜,也難以洗脫以上的嫌疑;這對政府的管治形象與威信有益還是有害,確實心照不宣。

拿着十年前安南先生的言論,比對一下特區電視業的現況,顯然高下立見。當然,即使真的多了新的電視台,筆者也不覺得節目質素會大幅改善;但要麼連第一步也不許別人走的話,相信只會有更多香港人跟筆者一樣,乾脆關掉電視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