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9日星期一

真正的智囊,你有珍惜過嗎?

大概是十年前,筆者經友人介紹,參與了某個組織的活動。它們成立了不過一年多,卻因為數位核心成員早有名氣,開始受公眾注視。他們雖則來自各行各業,卻都是憑超卓實力,晉身企業高管或成為獨當一面的專業人仕。自2003年「沙士」一役起,他們聚首一堂,希望以自己的才幹,回饋社會。能夠認識這班人中之傑,實在令筆者獲益良多。今天,留意本地政壇的,想必聽過他們的名字:三十會。

然而,數年後,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為完善「問責制」,政府開始向外招聘副局長與政治助理;幾位該會的核心成員,順利通過重重考驗,參與施政。曾跟他們共事的筆者,相信他們此舉純粹是貫徹上述的宗旨,絕不是為求博取什麼本錢,以便日後獲得好處。但筆者又不禁疑惑,這是否明智之舉:要貢獻社會,就非要加入建制不可的嗎?當前的政治生態,能給予他們多少空間去發揮呢?在局外人的立眼中,政府施政連番失誤,他們有再好的能耐,又能否令自己的聲譽絲毫無損呢?雖則未至於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地步,但自始筆者就逐漸淡出了。

到了兩年多前的行政長官選舉,在梁振英的助選團中,看到了該會召集人李律仁先生的名字。平心而論,不少專業界別的翹楚(例如筆者身處的會計界),都是俗稱的「梁粉」,李君的舉動,亦不算意料之外。但觀乎他數十年的言行舉止,梁氏的為人如何,明眼人應該心裏有數。筆者相信,像李君之類的精英,絕不可能被簡單兩三句甜言蜜語所迷惑;但看見他為梁氏站台,筆者不禁質問,他下這一注,日後會被視為眼光獨到的賢者、抑或是助紂為虐的幫兇。

選舉結果揭盅,他們「有幸」站在勝利的一方。但新班子上場後,入了建制的成員相繼離任;這是否鳥盡弓藏之舉,留待諸位判斷好了。之後,「和平佔中」秘書處義工陳玉峰被捕,替她保釋的,正就是李律仁。今年七一遊行後,該會一批核心成員,聯署題為《沉默,就是愧對社會》的聲名,正式跟建制割蓆。「佔領」事件爆發後,李律仁和沈旭暉共同發表公開信,呼籲政府與示威者對話;魏華星則辭任所有公職,立場十分鮮明。

筆者明白,做鍵盤戰士,永遠比親身上陣的舒服得多,當局者箇中的辛酸,許多時不足為外人道。但現實世界是殘酷中,每做一件事,別人只會記得結果,不會關心當中的過程;以此為標準的話,恕筆者直言,他們這十年的努力,幾近付之東流。曾是同路人的筆者,除了覺得之外,亦格外有一分忿忿不平之感。

早前,前任行政長官宣佈成立智庫組織,但觀乎其陣容,跟昔日首任特政班子幾乎一模一樣。這群猶如被循環再用的前朝要員,到底還能夠榨出多少新的點子,扭轉當前的局面,明眼人應該心裡有數。想到這裡,筆者不禁質問:曾幾何時,有一群難得的精英,放棄原本的高薪厚職,甘願做你們的下屬。平心而論,他們都不是好高騖遠的人,除了卓越的能力之外,他們跟傳統公務員截然不同的工作經驗,理應可以為施政帶來突破;但他們當日提出的種種建議,有多少最終獲付諸實行呢?如今他們不單辭了官,而且已經跟你們勢成水火;弄得如斯局面,難道你們認為自己一點責任也無需負嗎?要麼連他們的肺腑之言,你們也無法聽得入耳的話,海內外的觀察者還憑什麼相信,你們有能力替這個「國際都會」開拓新景象呢?

一個充斥着紛爭與迷茫的年頭,不消數天便成為歷史。筆者雖未至於對前途完全悲觀,但肯定的是,三十會退出建制,彷彿就是替當前的困局打上最後一口釘。

【Facebook 專頁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raymondwclee29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