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Accountancy」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Accountancy」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4月14日星期二

「悶」是什麼

你不能踏在同一條河兩次 (You cannot step the same river twice)
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 (公元前 535–475 年)
由大學畢業至今,筆者都是當會計師,最近有人問我,整天只是對着數字的會計工作,是否很悶。我沒有即時回答,因為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但再看深一層,卻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哲學問題。要答客問前,先要搞清楚:什麼是「悶」?

雖然筆者沒有讀過古代漢語,但單從字形上看,創造「悶」字的人實在十分聰明:把「心」關在「門」內,就是「悶」。我們之所以覺得「悶」,其實並非因為沒有外來的刺激,而是我們把自己的心關起來,無法接收這些刺激。打個簡單的譬喻,我們每天早上出門,走十分鐘的路到車站;由於這條短路我們每天都在走,習以為常下,我們很少留意路旁開了什麼花朵,樹上住了什麼雀鳥等等。赫拉克利特的名言,提醒我們身邊的世界正不斷地轉變;事實上,我們身邊有着許多有趣的事物有待我們發掘,只是我們視而不見罷了。簡單地說,從平凡中找出不平凡,就是破「悶」的最佳辦法,再進一步想,創意就是這樣產生的。美國藝術家安迪·沃荷 (Andy Warhol) 之所以成為波普藝術 (pop art) 的先鋒,是他懂得如何把平凡的東西變成藝術,例如他把每家超市都買得到的金寶湯,搖身一變成為自己的成名作 (signature piece)《32罐金寶湯罐頭》。雖然至今仍然有人認為沃荷的作品庸俗,但至少他告訴了我們,藝術其實並非一門高深的學問,只要我們願意打開自己的心,感受身邊的事與物,世間任何東西,都可以是藝術品。

再回到工作上,筆者曾經聽過一句不知出處的名言:重複不代表悶,重複而沒有意義才是悶。其實,只要覺得自己的工作有意義,就不會覺得沉悶。黑澤明有一齣遺作,名為《生きる》(國內譯《生之慾》實在很拙劣,香港譯《留芳頌》縱使典雅但又太離題,筆者較喜歡直接譯作《活着》),片中的女主角,毅然辭去看來很安穩的公務員工作,轉職做玩具廠的女工,也是這個原因;其實這兩份工作,每天都是重複既有的步驟,但對女主角來說,公務員的工作沒有意義,但生產玩具卻是充滿意義,因為只要那些玩具能令小孩子快樂,再刻版的工作都值得幹。能在工作中找到意義,就是推進我繼續做會計的動力,至於對我而言,工作的意義在於能令別人更順利地完成他們的目標。猶記得我最初入識公司時,大老闆要求每個部門寫一份工作細則,列明每次財務月結時需要完成的程序;我的原則是,細則一定要令讀者容易明白,因此最好少用文字而多用插圖,結果是雖然我花了最多時間編寫,卻被大老闆指名嘉許,並要求其他部門都採用我的標準。其他人找到的意義,可以與我很不相同,但如上段所說,能從平凡的工作中尋找出不平凡的意義,本身就是一門生活的藝術。希望以上的文章,能回答這位朋友的問題。

2008年12月28日星期日

歷史與會計,有啥關係?

最近,鄧博介紹了一位從內地到香港讀書的女生給我們認識。她來自貴州,拿到獎學金來港讀商科學士學位;然而商科不是她的興趣,但礙於獎學金的限制,她不得不硬着頭皮讀自己沒有興趣的科目,令她陷於兩難。我們雖然努力地勸勉她繼續學業,但也無法令她釋除苦惱。數天後我再想了一遍,試圖從自己的經歷解答這個問題。

從小我就喜歡諗歷史,但因為深知在香港讀歷史難以糊口,為了未來生計,唯有選一些可獲得專業資格的學位,最後我選了會計,理由很簡單:公司是大是小,也需要人做會計,不管環境如何,總可搵兩餐。畢業後,理所當然地當了會計師,但小時侯的興趣,我總不會忘記,於是工餘時,我總會拾起歷史書。某天讀了《槍炮、病菌與鋼鐵》,我才明白自己的職業與興趣有着微妙的關係。

書內其中一章,分析人類創造文字的歷程。現在我問大家:人類最初為什麼要造字呢?對了,就是為了會計:昨天捕了多少尾魚,今個秋季的收成如何等等,不就是人類最初的文字(會計)記錄嗎?後來,要記錄的事物越來越複雜,大家便制訂了統一的記號與模式,結果語言文字就是這樣誕生了。因此,會計其實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大動力。

回到今天,會計師的職能,是記錄機構的財務狀況,多用數字,少用文字。如果數字是會計師的語言的話,由會計師公會編製的會計準則,就是這套語言」的文法」了。利用這套語言」,我們寫下了著作」--財務報告,經過獨立核數師校對」後,把著作」公之於世。這樣一說,會計師不就是該機構的史官嗎?我們要做的,不就是要替機構寫歷史書嗎?不要忘記,孔夫子可是我國早期的會計師呢(見孟子 萬章下 第十四節)。

最近公司內一位公程主管致電給我,詢問一項已竣工的工程為何仍然有欠款。我求教幾位資深的同事,他們卻各說各的道理,變成了羅生門案,不能找出事情的真相;最後我只能徹底地翻查工程的記錄,找到有問題的地方,之後再召集相關同事討論解決方案,然後編寫建議書給老闆審批。在那時,我不就是一個為了試圖重組歷史,去國家檔案庫搜尋記錄的歷史學者嗎?就這樣,我的興趣就投射到我的工作裏了。

最後給這位女生的結語是:理想與現實,許多時侯都要作點兒妥協的,能完全為興趣而工作的人,真的寥寥可數。一般人能做的,就是運用智慧,把興趣間接地投入在沉悶的工作裏,推動自己做得更好。這些智慧,教科書沒有教,老師也不懂講,只能靠自己的少許慧根去領悟。希望以上的拙文,能對你有所啟發吧。

2008年8月30日星期六

今年會計界的最大新聞

「吓,九月七日都未到,會計界有乜大新聞呀?」

相比起這段新聞,誰會成為立法會會計界議員簡直變得小兒科。請按此看原文,以下是拙錄。


美國證監會 (SEC) 在 8 月 27 日容許美國企業使用國際會計準則 (IAS) ,部份大企業最快可以由 2009 年開始發佈以 IAS 編寫的 2008 年度財務報告;而所有企業必須於 2016 年前跟隨。


在美國人的字典裏,「全球化」即是「美國化」,他們總是喜歡(甚至是堅持)人家用美國人的方式做生意;因此縱使世界其他地方都開始實行 IAS (例如香港),美國並沒有跟隨,堅持使用由 FASB 編寫的會計準則。今回美國證監會的舉動,意味着美國式「唯我獨尊」的心態開始改變,而世界各地的會計準則將趨向統一。對會計與財經界來說,確實是大新聞,因為大家終於可以有一套共同的「財經語言」了。

筆者在此預計,隨着美國開始實行 IAS,SOX 法案也應該時日無多了。事實上,SOX 法案阻礙了美國金融市場的發展 (港交所成為大贏家之一),而且實行成本高昂。在權衡得失之下,縱使不廢除法案也該作些鬆綁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