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7日星期一

市場經濟下的社會主義

上個星期,我在倫敦參加了一次新書發行講座。這本新書的作者是兩位在多年在中國經商的英國人,書名是:《China Counting》,序言中有一句話讓我深以為然:“西方輿論傾向於認為,中國一直在免費乘坐西方的消費列車,但真實情況是,中國一直在補貼西方。”
魏城(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中國一直在“補貼”西方?》,2009 年 11 月 27 日

中國是全球前十大經濟體中,唯一一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較去年有所增長的國家——這本身就是一項成就。但從2010年起,此項成就的代價應會變得更明顯。例如,今年前9個月的GDP增長中,95%是由固定資產投資貢獻的。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中國2009年的增量資本-產出率 (ICOR)——一個衡量資本支出效率的指標,等於年度總投資額除以實際GDP增長——將不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平均水平的一半。言外之意一目了然。
《金融時報》Lex 專欄  ,2009 年 12 月 07 日

公司在深圳有辦事處,由於工作不算太複雜,員工普遍都是大專畢業,大概等於香港的高級文憑。同等的學歷,在兩地的工資差距雖已漸漸收窄,卻仍然顯著。某些商家,總是喜歡憑此等數據,批評港人工資太高;我則反過來想:不能說內地的工資太低嗎?以下對內地經濟的皮毛知識,也許可作為佐證。

今時今日,中國坐擁兩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龐大的儲備,是長期對外貿易順差的成果。經濟科的基本知識告訴我們,甲國對乙國貿易出超時,甲國貨幣的購買力應當提高;然而,為了保持出口的競爭力,中國不惜把貨幣匯價壓低(當然,還須美國那部發鈔機配合)。結果是,縱使中國工人提高了生產力,卻由於貨幣沒有升值,他們無法以相同的工資享受更大的購買力。那些在外面賺回來的錢,都給封存到外匯儲備去了;而掌管儲備的,自然就是政府與企業(當然包括國企)了。從以上的觀察,也許可略為修正魏城的見解:應該說是,中國的企業主管,透過壓抑勞動成本去補貼西方的消費者;用俗話說,即是慷了工人之慨。稍有工運意識的人,必然會指斥上述的情況是剝削,此等意見,我不打算評論。然而,政府卻又不是完全把這些利益終飽私囊;它賴以還富於民的手段,不是醫療教育等的福利,而是對重點(國內稱為戰略)企業的補貼:例如石油等的能源,要是欠缺補貼,售價不可能那樣低廉,受惠的,有各行各業,也有平民百姓。

照這樣說,國家即使改革開放了三十多年,社會主義的色彩依然濃厚;搞社會主義,以前要靠壟斷生產器械,現在則要靠壟斷財富,有了財富,政府自然可以指點江山,按自己的喜好投放資源,用俗話說,即是只許周官放火。今年初出台的四萬億元刺激經濟措施,勢必令這個火燒得更旺盛;然而,西方輿論開始認為,中國繼續以資本投資而非擴大內需來帶動經濟增長的話,將會導致產能過剩,屆時由工人賺回來的寶貴資源,都被白費在一些多餘(甚至乎沒有實際用途)的建設上。Lex 專欄的見解,或者是危言聳聽,但國家繼續逃避匯率改革,把累積了的財富還給百姓,並容許消費者更積極參與經濟發展的話,經濟學者擔心的經濟失衡情況,恐怕將在不久發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