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2日星期一

他人之苦,責任誰屬?

四月十五日,世界兩端同樣發生恐怖襲擊,一宗有三人遇害,另一宗則超過三十人罹難。然而,世人對前者之關心,遠超於後者。原因不難理解:前者發生在美國,後者則在伊拉克。在各社交網站內,有少數人發帖,直斥各大媒體厚此薄彼。

然而,站在編輯的立場,媒體版本的取材,定必是按受眾的口味來作取捨吧。既然看的大多來自歐美等的工業國,美國的恐襲亦順理成章地成為頭條。說穿了,不管你是什麼民族,似乎都只會關心自己周圍的事。

媒體的取態如何,筆者不打算評論。但曾幾何時,報章或電視的新聞報導中,總有一兩段來自中東的消息,而且十居其九都是武裝衝突。來到今時今日,竟然淪為一個乏人問津的區域,令人不禁嘆息。

仔細點看,世人之所以關注中東局勢,無非因為區內大部分國家都盛產石油;一旦出了亂子,隨時會觸發類似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令全球經濟陷入停頓。但人道是,隨着美國近年積極發展開採頁岩氣的技術,使這個全球最大石油消耗國,不單逐步實現自給自足,甚至有望成為淨出口國。既然無需依賴中東進口的原油,該區發生什麼事也彷彿跟我無關吧。

來到這裏,少不免想起三屆普立茲獎得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 (Thomas Friedman) 的觀察。十多年前,他寫下《凌志與橄欖樹》一書時,就是留意到時至今日,仍會為一株橄欖樹誰屬而拼過你死我活的中東各國,基本上跟全球化進程絕緣。到了寫《地球是平的》時,他更直言石油對中東來說,是咀咒多於是祝福:各國只要繼續有石油開採,統治階層就無需改革政制、促進商貿、鼓勵投資、推廣教育。結果令佔全球五分一人口的伊斯蘭世界,貿易額僅佔全球百份之四;要麼撇除石油相關項目的話,相信分額會更少。坦白點說,用「窮得只剩下石油」去形容它們,一點都不過份。

試想想,石油除外的出口少之又少,人民教育水平亦不高;這些國家在國際舞台上,會是舉足輕重還是無關痛癢,實在不言而喻。當地人民的生活,是否值得外邦人欣羨,也是無用多說。加上各方勢力只要稍為談不攏,便動輒訴之於暴力,難怪世人對區內的大小流血事件,漸漸感到厭倦甚至麻木。簡單而言,該區局勢慘遭冷落,應該是西方媒體主管還是區內統治階層的責任,已是呼之欲出吧。

當然,筆者清楚,無論責任誰屬,受害是終歸都是平民百姓。可悲的是,要麼連當地稍有影響力的人,也無法協力制止綿延不絕的武鬥的話,我們投入再多的同情與關心,也只會是枉費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