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的公務員考試,據說每年有過百萬人參與。最新一屆考試,剛在月初結束。當中某條試題,要求考生就所謂「黃河精神」申論,及創作宣傳愛國教育的材料。
一看到這裏,腦海立即想起舊社會的科舉制度:皇帝考書生的,不是邏輯思維,也不是專業知識,更不是道德情操,而是你的文筆技巧。只要你有本事,堆砌出一篇富麗堂皇而又毫無實質內容的文章,討得聖上歡心的話,一官半職自然到手。難怪黃仁宇在著作中常常說,在如斯制度下,官員全都不懂「數字管理」,政府管治能力是高是低,實在不言而諭。
好了,咱們廢除帝制專政都一個世紀了,要評核某人是否有能力擔任公職,總要用些較科學的方法吧。什麼是「黃河精神」,已經教人摸不着頭腦了,要為如此空泛的主旨做文章,考生想必會一如上述的書生般,以現代的八股文盡情假大空一番。
當然,文筆好的人也可能是人材,因此,問題不在考生身上。相反,這條題目之能夠在試卷上出現,不就是反映了,出題的人根本欠缺科學精神嗎?沒有科學精神的社會,憑什麼去搞所謂「科教興國」呢?抑或是,一切都只是拿來沽名釣譽,大家其實都是說一套做另一套,根本無意擺脫封建思想的掣肘呢?
平心而論,類似「黃河精神」之類的口號,在內地簡直如恆河沙數;但現實是,口號愈是叫得響亮,我們愈會覺得是空話謊話。這樣的行徑,能成為世界的表率嗎?
Calamus gladio fortior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Motto of Keio University, Japan 筆比劍更鋒利-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校訓
2010年12月11日星期六
2010年11月2日星期二
被毆打的賽先生
「若果中國的科學界不誠實,將會窒礙它的發展;更令人意外的,是國家的領導層雖然大部份擁有工程學背景,卻沒有正視這個問題。」【取自《經濟學人》(Economist)2010年10月7日】方是民【筆名方周子】與方玄昌相繼遇襲的消息,在海內外引來不小迴響。人道是,他們專門揭露國內科學界種種劣行,得罪了幾位著名的學者,因而惹來橫禍。奇怪的是,為何一場純粹的學術爭論,最終會流血收場呢?
不管你的理由多麼充分,以拳頭解決紛爭,人家都只會覺得他橫蠻無理,說白一點,這是反文明的做法。假如我們同意,科學是文明的產物的話,我們不是可以說,以暴力解決問題是反科學嗎?一位科學家竟然用上反科學的手段,他還算是個科學家嗎?
轉過來,再看看那兩位遇襲者:據《經濟學人》報導,他們提出的眾多指控,有不少其實是理據不足的。被指控的人,即使提出再多強而有力的証據反駁,他們不單止不會理會,有時還會將罵戰升級,把一些與科學毫無關係的東西都扯出來罵一番【例如人家在美國有教職,就批評他不愛國】,活像文革式的評鬥,務求令對手無法招架。這樣看,以上所為縱使沒有動干戈,也難以掩飾背後一種暴力的心態。
連科學界都不能以科學的態度解決爭議,我們不是可以推測到,這是一個反科學的社會嗎?一個反科學的社會,能憑什麼去搞所謂的「科教興國」呢?更甚的是,英語裏「科學」(Science)一詞,源自古拉丁語裏的 Scientia,意思是「知識」;這樣說,一個反科學的社會,豈不同時是個反知識的嗎?一個反科學反知識的文化,能對世界有什麼建樹呢?
闊一點看,這兩樁事件的終極受害者,並非任何現實的人物,而是當年五四運動時被積極提倡的「賽先生」。這樣想,我們歴時愈一世紀的吶喊,豈不是注定徒勞無功?
2010年10月25日星期一
和諧,應該是怎樣。
『那些在學府裏教的所謂民族音樂,其實不是真正的民族音樂。』完成了一連兩晚《新視野藝術節》的表演後,朱哲琴(Dadawa)在回答聽眾提問時,有以上的慨嘆。此語一出,立即引來全場掌聲。
近年,她致力蒐集國內各種族的音樂珍寶,今次演出,可謂初步展示她的成果。表演裏,有高唱傳統飛歌的苗族人;有可以一面吹奏樂器『楚吾爾』,一面作傳統喉唱的蒙古樂師;有來自新疆伊犁,世代相傳的冬不拉高手;也有只需要幾片樹葉,就能吹奏不同樂曲的貴州樂師。要求稍高的人,也許對這種大雜燴式的表演有所微言;但當筆者看見,觀眾中有不少是對漢語一曉不通的老外時,便覺得:若果將今次演出,視為展示中國多元文化的一個窗口的話,朱哲琴與她的團隊,確實是做得出色的。
回到她對民族音樂的意見:漢人對其他小數民族的認識,實在非常有限。許多時甚至是,莫說是執政者,即使是黎民百姓,依然視他們為蠻夷戎狄;既然他們仍未開化,他們哪些文化要保留,哪些文化要摒棄,該由我們定斷。朱哲琴以上的發現,實在不是意料之外。
最近在《南華早報》,看到一則發人深省的報導:在內蒙的錫林浩特市,有一座美輪美奐的蒙古族博物館,裏面展出的歷史文物,可謂包羅萬有;可是,館內由文物的介紹說明,到簡單的方向指示,竟然找不到一句蒙古語,當地人還說,要麼你不懂漢語的話,就連洗手間在哪兒也不會知道。
此外,近年內蒙積極發展礦業,令荒漠化變得日益嚴重,昔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歲月,現在幾乎完全絕跡。當今新一代的蒙古人,還能從哪兒認識自己先祖的過去嗎?當自己的文化完全被連根拔起時,他們豈不是連身份也喪失掉?
由此可見,朱哲琴以上的努力,在國內可謂十分難得。今次表演,找到了不同種族的樂師,他們無需要像『春晚』等的文化節目般,或明或暗地要為某些團體組織作宣傳,只要一心一意,演好自己民族的音樂便可。縱使他們的音樂各有特色,樂器的音域各有差異,但也許就是這些不同,彼此才可互補不足,繼而創造出一次精彩的大合奏。
想深一層:台上的演出,不是在示範什麼是『民族融和』嗎?要麼現實世界裏,各民族都可以這樣的話,這不就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和諧』社會嗎?『和諧』之所以變成『河蟹』,不是因為某些民族或組織,自以為沒有自己,大家便不懂『和諧』,於是乎施盡手段,迫大家去『和諧』所致嗎?也許,台下那些掌聲,就是大家對以上這種唯我獨尊的『和諧』觀的一種抗議吧。
近年,她致力蒐集國內各種族的音樂珍寶,今次演出,可謂初步展示她的成果。表演裏,有高唱傳統飛歌的苗族人;有可以一面吹奏樂器『楚吾爾』,一面作傳統喉唱的蒙古樂師;有來自新疆伊犁,世代相傳的冬不拉高手;也有只需要幾片樹葉,就能吹奏不同樂曲的貴州樂師。要求稍高的人,也許對這種大雜燴式的表演有所微言;但當筆者看見,觀眾中有不少是對漢語一曉不通的老外時,便覺得:若果將今次演出,視為展示中國多元文化的一個窗口的話,朱哲琴與她的團隊,確實是做得出色的。
回到她對民族音樂的意見:漢人對其他小數民族的認識,實在非常有限。許多時甚至是,莫說是執政者,即使是黎民百姓,依然視他們為蠻夷戎狄;既然他們仍未開化,他們哪些文化要保留,哪些文化要摒棄,該由我們定斷。朱哲琴以上的發現,實在不是意料之外。
最近在《南華早報》,看到一則發人深省的報導:在內蒙的錫林浩特市,有一座美輪美奐的蒙古族博物館,裏面展出的歷史文物,可謂包羅萬有;可是,館內由文物的介紹說明,到簡單的方向指示,竟然找不到一句蒙古語,當地人還說,要麼你不懂漢語的話,就連洗手間在哪兒也不會知道。
此外,近年內蒙積極發展礦業,令荒漠化變得日益嚴重,昔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歲月,現在幾乎完全絕跡。當今新一代的蒙古人,還能從哪兒認識自己先祖的過去嗎?當自己的文化完全被連根拔起時,他們豈不是連身份也喪失掉?
由此可見,朱哲琴以上的努力,在國內可謂十分難得。今次表演,找到了不同種族的樂師,他們無需要像『春晚』等的文化節目般,或明或暗地要為某些團體組織作宣傳,只要一心一意,演好自己民族的音樂便可。縱使他們的音樂各有特色,樂器的音域各有差異,但也許就是這些不同,彼此才可互補不足,繼而創造出一次精彩的大合奏。
想深一層:台上的演出,不是在示範什麼是『民族融和』嗎?要麼現實世界裏,各民族都可以這樣的話,這不就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和諧』社會嗎?『和諧』之所以變成『河蟹』,不是因為某些民族或組織,自以為沒有自己,大家便不懂『和諧』,於是乎施盡手段,迫大家去『和諧』所致嗎?也許,台下那些掌聲,就是大家對以上這種唯我獨尊的『和諧』觀的一種抗議吧。
2010年10月19日星期二
沒有 Peacemaker 的社會(續)
在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揭盅前夕,《紐約時報》有一篇奈人尋味的報導:原來某些曾飽受迫害,現時流亡海外的華人,竟然站出來反對劉曉波獲獎,他們的理據是:對當權者不夠強硬、對法輪功學員被迫害視而不見、公然肯定共產黨的某些成就等等。
令人憤慨的是,他們的對手明明是完全一樣,理應是志同道合的盟友,為何來到這關口,竟會反睦成仇呢?
不管這群人的理據如何,他們擺出來的姿態是:什麼是人權,什麼是自由,我們有自己的一套,你們順從的話,大家就可以合作;否則,大家唯有各走各路了。某些較激進的,甚至會不惜向同路人施壓,迫使別人就範。正因為這樣,令海外的民主運動搞了二十多年,至今仍然是一盤散沙。
問題是,以施壓解決爭端,會是相信民主自由的人會做的東西嗎?這樣說,這班人豈不是在說一套做一套?還有的是,以上的施壓,當日迫使他們流落異鄉的政權,不就是已經做過了嗎?要麼當日的受害者,不僅沒有從中醒悟過來,反而拿着同樣的邏輯,成為了加害者的話,社會累積起來的忿怒與怨氣,會是日益增多還是減少呢?當執政者或是它的反對者,都期望有異議的人服從自己的話,這個民族的人,豈不是個個都希望當一個暴君?要麼連這班『民主人仕』,在骨子裏竟然有暴君的思維,大家對民主、法治、平等、和平等的理想,不是可以全都丟進廢物箱嗎?
從以上的觀察,我們不難感受到,一位像劉先生那般的 Peacemaker,活在一個到處都是暴君的社會,不僅無法獲得支持與肯定,反而會被嘲笑為瘋子。這樣的社會,會明白和平獎的真正意義嗎?不明白的話,那些懂的人又會怎樣看這個民族呢?
令人憤慨的是,他們的對手明明是完全一樣,理應是志同道合的盟友,為何來到這關口,竟會反睦成仇呢?
不管這群人的理據如何,他們擺出來的姿態是:什麼是人權,什麼是自由,我們有自己的一套,你們順從的話,大家就可以合作;否則,大家唯有各走各路了。某些較激進的,甚至會不惜向同路人施壓,迫使別人就範。正因為這樣,令海外的民主運動搞了二十多年,至今仍然是一盤散沙。
問題是,以施壓解決爭端,會是相信民主自由的人會做的東西嗎?這樣說,這班人豈不是在說一套做一套?還有的是,以上的施壓,當日迫使他們流落異鄉的政權,不就是已經做過了嗎?要麼當日的受害者,不僅沒有從中醒悟過來,反而拿着同樣的邏輯,成為了加害者的話,社會累積起來的忿怒與怨氣,會是日益增多還是減少呢?當執政者或是它的反對者,都期望有異議的人服從自己的話,這個民族的人,豈不是個個都希望當一個暴君?要麼連這班『民主人仕』,在骨子裏竟然有暴君的思維,大家對民主、法治、平等、和平等的理想,不是可以全都丟進廢物箱嗎?
從以上的觀察,我們不難感受到,一位像劉先生那般的 Peacemaker,活在一個到處都是暴君的社會,不僅無法獲得支持與肯定,反而會被嘲笑為瘋子。這樣的社會,會明白和平獎的真正意義嗎?不明白的話,那些懂的人又會怎樣看這個民族呢?
2010年10月9日星期六
香港的民主荒誕劇(下)
『楊經理嘛?他與新的管理層談不攏,上星期辭職了。』
類似的事,在商業社會可謂家常便飯:管理層的決定,你不能不遵循,你覺得不妥當,可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向上層反映,他們不接納的話,你唯有作個取捨:留下來的話,你如何不同意也好,也有責任貫徹執行決定,日後有成效的話,你便有權分享,沒有的話,便要共同承擔後果。如果你不願意這樣的話,就唯有另謀高就,反正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處。然而,你離開之後,你與前僱主便再無瓜葛,想吃兩家公司的茶禮,簡直是妙想天開。
然而,以上的職場常識,來到政壇又變成了另一回事。最近某些人一方面另起爐灶,一方面要保留原有黨籍;他們聲稱,新的爐灶是『社運組織』,本身並非政黨,因此無需退黨云云。筆者心想,任何型式或立場的『政黨』,本質上不是一個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的『社運組織』嗎?既然兩者沒有明顯差別的話,這班人豈不是在一腳踏兩船?
人道是,他們在原來的政黨鬱鬱不得志,加上有政改方案的爭拗作導火線,令他們萌生去意。這樣說,他們的遭遇跟上面那位楊經理的,實在大同小異。好了,既然你們是反對上層領導,才有以上舉動的話,日後在政治議題上的立場,兩者勢必有衝突。屆時,你們的取向又會是怎樣呢?要麼你們要跟原來的黨對着幹的話,豈不是在逃避身為黨員的責任嗎?假使你們背棄新團體,重投舊愛的話,其他支持新團體的人,豈不是被你們出賣了?
有着以上的矛盾,即使你們的理據多麼充份,理想多麼崇高也好,難免會令外人覺得,你們不過想替自己留一條後路而已。新團體內的其他成員,會覺得這班不願破釜沉舟的人,能承諾付出多少努力去建設它呢?他朝大家一旦鬧翻時,你們又會否一如既往地,只顧自己的利益而抽身離開,把昔日的戰友都丟下嗎?連志同道合的人,你們都未能給予他們信心與承擔,在廣大的選民與公眾面前,你們又會如何呢?缺乏承擔的政治家,他的公信力是高是低呢?
假使讀者中有人對以上的評論對號入座的話,筆者奉勸你盡早向大眾表明自己的選擇;要不然,選民會替你們選擇的。
類似的事,在商業社會可謂家常便飯:管理層的決定,你不能不遵循,你覺得不妥當,可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向上層反映,他們不接納的話,你唯有作個取捨:留下來的話,你如何不同意也好,也有責任貫徹執行決定,日後有成效的話,你便有權分享,沒有的話,便要共同承擔後果。如果你不願意這樣的話,就唯有另謀高就,反正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處。然而,你離開之後,你與前僱主便再無瓜葛,想吃兩家公司的茶禮,簡直是妙想天開。
然而,以上的職場常識,來到政壇又變成了另一回事。最近某些人一方面另起爐灶,一方面要保留原有黨籍;他們聲稱,新的爐灶是『社運組織』,本身並非政黨,因此無需退黨云云。筆者心想,任何型式或立場的『政黨』,本質上不是一個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的『社運組織』嗎?既然兩者沒有明顯差別的話,這班人豈不是在一腳踏兩船?
人道是,他們在原來的政黨鬱鬱不得志,加上有政改方案的爭拗作導火線,令他們萌生去意。這樣說,他們的遭遇跟上面那位楊經理的,實在大同小異。好了,既然你們是反對上層領導,才有以上舉動的話,日後在政治議題上的立場,兩者勢必有衝突。屆時,你們的取向又會是怎樣呢?要麼你們要跟原來的黨對着幹的話,豈不是在逃避身為黨員的責任嗎?假使你們背棄新團體,重投舊愛的話,其他支持新團體的人,豈不是被你們出賣了?
有着以上的矛盾,即使你們的理據多麼充份,理想多麼崇高也好,難免會令外人覺得,你們不過想替自己留一條後路而已。新團體內的其他成員,會覺得這班不願破釜沉舟的人,能承諾付出多少努力去建設它呢?他朝大家一旦鬧翻時,你們又會否一如既往地,只顧自己的利益而抽身離開,把昔日的戰友都丟下嗎?連志同道合的人,你們都未能給予他們信心與承擔,在廣大的選民與公眾面前,你們又會如何呢?缺乏承擔的政治家,他的公信力是高是低呢?
假使讀者中有人對以上的評論對號入座的話,筆者奉勸你盡早向大眾表明自己的選擇;要不然,選民會替你們選擇的。
2010年10月4日星期一
香港的民主荒誕劇(上)
眾所周知,香港泛民陣營現時的處境,猶如風中殘燭般奄奄一息。然而在大難臨頭之際,他們不單無法凝聚出抵抗的勢力,還要無止境地搞『窩裏鬥』。最新發展是,某黨去信另一黨,要求對方中止與中央政府對話,要麼對方『冥頑不靈』的話,他們便會退出區議會選舉的協調工作。
一聽到『冥頑不靈』四個大字,腦海立刻湧現出改革開放前的大陸。那時,政治鬥爭可謂無日無之,某些被指偏離黨路線的人,一概被扣上『冥頑不靈』之類的帽子。然而,鬥爭都已經結束了三十年,這些猶如紅衛兵批鬥般的措辭,竟會由一位以『民主衛士』自居的人說出口,那班人心底裏渴望的,到底是哪一種政治體制呢?
假使行民主是我們的最終目標,要製訂一個具體的實行計畫,我們不是要以民主的方式來協商嗎?協商要做得好,各方不是要在平等的基礎上,包容不同的意見,務求達成共識嗎?然而現實裏看到的是,當遇到爭議時,各方都爭相站在道德高地上,指令其他人服從自己;對方不就範的話,他們就拒絕合作。不管他們的理由多麼充分,這種容不下異己的心態,不是只有獨裁者才有的嗎?以獨裁心態去尋求民主,豈不是在緣木求魚?
由此我們不難預視,來屆的選舉,泛民陣營勢必面臨大敗。筆者感到最洩氣的,並非這個注定的敗局,而是以上的局面,顯示那班聲稱爭取民主的人,根本沒有以身作則,向眾人展示民主可以怎樣落實。如此下去,我們還能對前景樂觀嗎?
一聽到『冥頑不靈』四個大字,腦海立刻湧現出改革開放前的大陸。那時,政治鬥爭可謂無日無之,某些被指偏離黨路線的人,一概被扣上『冥頑不靈』之類的帽子。然而,鬥爭都已經結束了三十年,這些猶如紅衛兵批鬥般的措辭,竟會由一位以『民主衛士』自居的人說出口,那班人心底裏渴望的,到底是哪一種政治體制呢?
假使行民主是我們的最終目標,要製訂一個具體的實行計畫,我們不是要以民主的方式來協商嗎?協商要做得好,各方不是要在平等的基礎上,包容不同的意見,務求達成共識嗎?然而現實裏看到的是,當遇到爭議時,各方都爭相站在道德高地上,指令其他人服從自己;對方不就範的話,他們就拒絕合作。不管他們的理由多麼充分,這種容不下異己的心態,不是只有獨裁者才有的嗎?以獨裁心態去尋求民主,豈不是在緣木求魚?
由此我們不難預視,來屆的選舉,泛民陣營勢必面臨大敗。筆者感到最洩氣的,並非這個注定的敗局,而是以上的局面,顯示那班聲稱爭取民主的人,根本沒有以身作則,向眾人展示民主可以怎樣落實。如此下去,我們還能對前景樂觀嗎?
2010年9月27日星期一
被「政治化」的語言
據說,直至上世紀初,英國那些精英輩出的私立寄宿學校,學生仍需學習古希臘文與拉丁文等的古典語言。如是者,不管是阿里士多芬尼斯的喜戲、柏拉圖的對話錄、西賽羅的雄辯與演說、還是維吉爾的羅馬史詩,他們都可以直接欣賞得到。但現在,大部份人只能透過翻譯,才能閱讀這些經典名著,翻譯即使做得再好,原文的美感也難以完全保留。這個趨勢,難免有人感到可惜,但上述的古典語言,早在中世紀已經沒有被廣泛使用;莫說平民百姓,就連頂尖的學者,想必也認為這番取捨是必然的。
回到這裏,古人也遺下了不少詩詞歌賦,要保留古代的風韻,用粵語諗必然比用普通話諗優勝。然而,單純以此作理由反對普通話文化的入侵,似乎來得稍為牽強,因為不管什麼國家,為了促進民間交流,必然要訂立一套標準的官方語言。既然粵語沒有被選為官話,為了國民的利益,我們不能不跟從;粵語現時的特殊地位,只不過是受到香港與海外華人的影響而已,當這股勢力由盛轉衰,特殊地位也勢必消失,屆時為此感到可惜的人,將會少之又少。
因此,近月爆發的捍衛粵語運動,決不可純綷從文化角度解讀。
試想像,假如歷史可以逆轉,粵語真的成為了官話的話,大概來到今時今日,北京的年輕人會紛紛走到街頭,抗議北方文化遭到南方人打壓吧!按道理,只要大家願意平心靜氣,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下和談,便可制訂一個大家接納的方案。但在這裏,不管是領導人還是反對者,都渴望個個人都服從自己,並動輒舉起「國家利益」、「民族大義」、「道德良心」之類的旗幟,逼使異見者就範。如是者,類似上述的施壓與抵抗,在這個社會可謂無日無之,令一個只涉及生活習慣的問題,很無辜地被「政治化」(筆者極之討厭這個詞語,但來了這裏卻找不到一個更貼切的形容詞)。
以上的一幕小插曲,實在很真切地反映中國的政治;問題是,連一個如此些微的改動,都可以翻起如此大浪,筆者實在很難想像,其他更具爭議的問題會有什麼下場。
回到這裏,古人也遺下了不少詩詞歌賦,要保留古代的風韻,用粵語諗必然比用普通話諗優勝。然而,單純以此作理由反對普通話文化的入侵,似乎來得稍為牽強,因為不管什麼國家,為了促進民間交流,必然要訂立一套標準的官方語言。既然粵語沒有被選為官話,為了國民的利益,我們不能不跟從;粵語現時的特殊地位,只不過是受到香港與海外華人的影響而已,當這股勢力由盛轉衰,特殊地位也勢必消失,屆時為此感到可惜的人,將會少之又少。
因此,近月爆發的捍衛粵語運動,決不可純綷從文化角度解讀。
試想像,假如歷史可以逆轉,粵語真的成為了官話的話,大概來到今時今日,北京的年輕人會紛紛走到街頭,抗議北方文化遭到南方人打壓吧!按道理,只要大家願意平心靜氣,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下和談,便可制訂一個大家接納的方案。但在這裏,不管是領導人還是反對者,都渴望個個人都服從自己,並動輒舉起「國家利益」、「民族大義」、「道德良心」之類的旗幟,逼使異見者就範。如是者,類似上述的施壓與抵抗,在這個社會可謂無日無之,令一個只涉及生活習慣的問題,很無辜地被「政治化」(筆者極之討厭這個詞語,但來了這裏卻找不到一個更貼切的形容詞)。
以上的一幕小插曲,實在很真切地反映中國的政治;問題是,連一個如此些微的改動,都可以翻起如此大浪,筆者實在很難想像,其他更具爭議的問題會有什麼下場。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