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星期一

不計後果,誰付代價?

每逢佳節,少不免要在外面吃喝玩樂。雖則筆者不像那些做銷售的友人那樣,要經常到處交際應酬,但最近也出席了某機構為客戶而設的宴會。為免遲來的客人錯過某些佳餚,宴會是以自助餐的形式進行。

對向來精打細算的香港人來說,能在數小時內嘗盡各國美食的自助餐,的確十分吸引。以前曾聽過電台主持說,即使是消費情緒最低落的「沙士」時期,頂級酒店的自助餐在週末時依然高朋滿座。用俗語說,自助餐完全體現港人「方便抵食夾大件」的核心價值。

但近年來,筆者逐步跟這套價值唱反調,如非必要,真的再不希望吃自助餐:管食客的胃口有多大,也無法吃盡每一道菜式,不難想像,不少食品最終只會被丟掉。廚師以至農夫、漁民、運輸人員等等的心血,也隨之而赴之東流。但在普通人的眼中,像筆者這種「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情操,恐怕只會被嘲笑為曲高和寡。

香港這個城市,近乎三步一便利店,五步一茶餐廳,七步一超市,十步一酒樓。不論是親自下廚,還是出外用饍,選擇都多得很。無可否認,這的確是一種恩惠,但久而久之,大家都會覺得一切都是必然的。如是者,即使是最偏遠的便利店,亦能找到只消數天便會過期的三文治與麵包;再僻靜的超市,也能買到各類新鮮的蔬果。

然而,這種便利帶來的代價,就是令香港的廚餘問題日益嚴重。兩年前《鏗鏘集》的專題報導,指港人每天製造的廚餘多達三千公噸。政府在這方面的開支,每天超過二百萬元,屈指一算,即是每年超過七億元。無須很久,本地的堆填區就會飽和。然而,對大部份人來說,只要自己看不見,就不覺得是大問題。可想而知,關心這問題的人寥寥可數。

以上的情況,也許給乎我們一點啟示:我們為求獲取一時的方便,往往要最為勢孤力弱的人物承受帶來的苦果,要麼這不是任何人,最後就輪到大自然了。從這個方向分析,當今世間各種的糧食、能源、環保等的議題,無不是由以上的思維引發。要扭轉局面,我們就不能不意識到,上述的弱者並非可以任由我們呼之則來、揮之則去。只有把兩者帶到一個平等的地位,大家才能開展真誠的交流,恃強凌弱的事方能徹底避免。

奈何的是當下所見,客觀實在的科學論據,居然經常要讓路給朝秦暮楚的政治風向。不管是當下這個偽國際都會,還是執世界經濟牛耳的工業大國,要凝聚一股足以改變形勢的力量,依然十分艱鉅。要麼人類社會繼續拒絕以上的醒覺,付出一些必要的麻煩的話,也許到了最後,未來的人類都被先人製造的污染物溺斃。

沒有留言: